1907年真空管问世以后,它们在电子阵地上活跃了近60年,由于体积大、功耗高、发热、寿命短、效率低、结构脆弱,以及需要高压电源等缺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真空管逐渐退出了电子领域的中心地位,代替它们的是新一代的晶体管。
晶体管的面世,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克服真空管的局限性,美国贝尔实验室加紧了对固体电子器件的研究。
从1945年秋天开始,由威廉·肖克利、约翰·巴丁和沃特·布拉顿等人组成研究组,决定集中精力研究锗和硅等半导体材料的开发,探讨用这些材料制作放大器的可能性。
约翰·巴丁(左)、威廉·肖克利(中)和沃尔特·布拉顿(右)在贝尔实验室 | 来源:百度图片
他们在锗片的两端加上金接触点,以金-锗-金两种材料制成点接触型的新器件,这个器件不仅有放大信号的作用,更具有开关的性能。
就这样,在1947年12月16日这一天,第一个点接触式的晶体管正式诞生了。
1947年,首款晶体管在贝尔实验室组装完成 | 来源:百度图片
尽管它看起来很粗糙和笨拙,但它却是如今各式各样晶体管的鼻祖。
事后的发展证明,这是20世纪的一项最重要发明之一。
晶体管技术悄悄地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手机、DVD、各种便携式储存器、电视、电脑、汽车、医疗设备、家用电器甚至宇宙飞船等,几乎所有电子产品都应用上了晶体管技术。
晶体管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式,更改变了世界。
1956年,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因为发明晶体管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威廉·肖克利的员工举杯祝贺他获得1956年的诺贝尔奖
本文转载于《科学历2018科学史上的今天》,由科学π工作室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 莱特兄弟“首飞”成功
下一篇: “沙利度胺”启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