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堂 - 专家视角

上半年生物医药投融资整体放缓 企业如何才能破局突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636 2022-07-26

  颗粒在线讯:近年来,伴随大健康消费不断升级,以及相关医药监管新政红利逐步释放,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发展整体向好,且高质量发展势头日趋明显。但与此同时,2022年上半年,受国家对创新药审批政策调整、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企业预期价值兑现不确定性等影响,生物医药企业投融资较过去几年,更为谨慎且增速放缓,生物制药IPO热度有所降温,市场也将更趋于理性。

  据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统计,2022年上半年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趋势整体放缓。2022上半年全国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事件共632起,披露的投融资金额为1152亿元。其中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583起,投融资金额671亿元;IPO事件30起,募资金额357亿元;二级市场再融资事件19起,再融资金额124亿元。整体看,2022年上半年,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同比降低46.7%,环比降低45.9%;IPO事件数同比降低45.5%,环比降低55.2%;二级市场再融资事件数,同比减少57.8%,环比减少29.6%。

  如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生物医药投资已见顶,未来五年投资前景将不容乐观。对此,致同咨询生命科学与健康行业领导合伙人、融资与并购财务顾问服务合伙人董慧慧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致同观察到的数据来看,生物医药行业融资总额相较前两年有所下降,这是一个明显的趋势。究其根源,一方面,由于近两年宏观环境的变化带动了资本市场波动的加剧,且板块轮动、生物医药企业不再处于潮头也是影响融资总额下降的直接因素;另一方面,需要更加关注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企业估值大幅回调的现象,估值下降在相当程度上源于美股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估值体系重塑,且至今尚未得到足够修复,也反向导致了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总额的下降。

  “我们认为,生命科学行业的参与方,不管是资方还是企业,双方仍对行业未来抱有足够的信心,当前仅处于等待估值和市场修复的阶段。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未来资本市场在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会恢复,但关注的细分领域将发生显著的改变。”董慧慧说。

  困境:破发+退市

  在全面注册制背景下,新股连板数量骤减,创新药企上市后走势显著分化,二级市场重新评估创新药企合理估值的趋势愈发凸显,科创板生物医药板块价值面临重塑。在奔赴资本市场的路上,不少医药企业更是走上了上市首日破发或终止/中止上市,更或者是被强制退市的道路。

  例如,ST海医6月27日公告,公司股票于2022年6月28日进入退市整理期,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2022年7月18日。目前公司已向上交所提交了复核申请书以及律师事务所就申请复核事项出具的意见书,但尚未根据有关规定提交保荐机构就申请复核事项出具的意见书。

  谈及近半年来医药企业登陆科创板首日开盘即破发的情况,董慧慧认为,一二级市场在反应上存在时间差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这种反应滞后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的周期来消化。例如,在二级市场火热的时候,一级市场会有滞后反应;但当二级市场遇冷时,一级市场也很难迅速从高位下退。存在倒挂的现象是正常的,而且万事物极必反,整个生物医药的二级市场目前虽然略有回升,但仍处于三五年以来的历史低谷,所以预计低谷后的反弹也是必然的。

  至于医药企业被迫退市的形势,董慧慧进一步介绍,与在研发、生产、商业化方面有比较全面且均衡发展的Biopharma企业相比,Biotech企业是以研发为核心定位的公司。结合致同在过往跨境并购中对境外成熟医药产业链的观察,我们认为,国内的Biotech公司面临的困境是:中国整体的医药产业链尚不足够健全,相应地Biotech公司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其盈利和变现机制仍未成熟。

  以致同观察研究的以色列创新药产业链为例,其从大学/研发机构、做初期研发的小药企、CXO到大药企等,产业链上的每一环节都有合理的利润预期、估值预期和变现/退出渠道,相应地不会挤占其他环节的生存空间。而中国仍处于摸索健康医药产业链的痛苦历程中,这一过程很可能会相当长。

  “关于biotech企业最近的动向,我们认为退市的原因主要还是与融资环境有关,例如作为中概股目前在美均较难获得客观理性的对待,而回到港股或境内上市则在估值上有可能大幅提升。同时,创新药商业化进程拉长、一些biotech企业可能出现经营难题等挑战而考虑出售,我们认为这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和其他产业一样,只有优质且健康的企业才能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并生存下去,但产品单一、财务和经营现金流不好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的风险。”董慧慧说。

  破局:硬科技+研发投入

  尽管资本市场对于医药的价值评估体系仍在重塑,但也丝毫不影响医药企业的加速布局投入。根据智慧芽创新研究中心分析显示,截至科创板开市三周年(2022年7月22日),按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科创板上市企业中共有96家属于生物产业。其中,生物产业科创板上市企业在研发投入强度(指企业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上,2倍高于科创板整体水平。生物医药科创板企业的整体研发投入强度高达38%。

  另据医药魔方数据,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的投融资重点仍然是创新药,项目数量占比达25% 。从投融资事件数量来看,TOP3依次是创新药、医疗器械及企业服务,三者加和占比高达65%。从投融资金额来看,TOP3仍然是创新药(29%)、医疗器械(19%)及企业服务(17%)。创新药投融资事件中,细胞治疗和基因疗法分别占比29%、19%。细胞治疗单笔投融资金额增幅显著,同比增长25%,环比增长3%。

  这也说明,虽然与前几年相比,医药市场投融资达到了比较深的“低点”。但从大形势来看,在资本市场助力生物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浪潮下,大量初创型生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并发展,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并将逐步实现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在董慧慧看来,中国医药市场前沿的尖端技术和新兴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创新。一方面,历史上在生物医药行业,中国既不是尖端技术的原生地也不是最早的运用地,但中国正在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以及巨大的市场为尖端技术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在尖端技术例如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基因编辑、部分靶向药的研发方面,均已站在了高位发展的历史时刻。

  “生物医药作为资本和智力高度密集的企业,巨头更容易产生护城河,相应地巨头在细分产业方向上的腾挪、试错和创新跟进上都有更大的成功机会。”董慧慧说,结合当前的宏观环境,国内好几家生物医药初创企业逐渐崭露头角,一些新药品种进入临床也好、获得天价投资也好,吸引了业内诸多关注。对此,董慧慧建议初创企业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筹备足够量的资金,至少需要支撑3-5年的经营和研发;同时准备多套预案,以应对没有足够融资的情况;在注重产品研发的同时也不能放弃盈利性业务的经营,以副业养研发;

  二是,尽量做出成型产品。产品可商业化,路线正确,才能吸引到投资;

  三是,不要集中于单一产品。

  总体来说,成功至少需要三个条件:完备的技术路线;健全的创始人团队;优秀的运营管理和积极的商业化落地能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