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在线讯:2022年6月10日到12日,第十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下称“大会”)在广州国际生物岛成功举行。大会以“创新 开放 融合,共迎生物经济新时代”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双线并行办会模式,举办了开幕式、高层论坛、专业论坛等30场活动。
为期三天的大会迎来超百万人次在线观看,11个签约项目总投资达211亿元,约1万平方米的成果展迎来上百家机构及企业参展;此次大会规格高、议题丰富,邀请到21位中外院士、全球百位顶尖专家共聚羊城,共商生物技术创新、人类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事,共议全国生物产业领域最新发展态势;此外,大会期间面向全球发布成果文件《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指数CBIB2.0》,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行综合、动态、全方位评价。
生物医药产业是广州市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大会期间一批重大项目成功签约,包括广州实验室、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共11个合作项目。其中,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签约了5个产业项目,如基因递送领域的“领头羊”云舟生物。
围观“黑科技”
应用在脑中风的脑控机械手、帮助残疾人的智能动力假肢、通过人工智能和生物传感器解决长者安全防护问题……过去的这个周末,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多场分论坛都设置了项目路演环节,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新项目相继登场。
脑控机械手让脑中风患者完成30多种动作
让脑中风患者用脑电波实现吃饭喝水?这样看似十分前沿的“黑科技”在现实中成真了。在“国际生物产业协同,共享共建健康经济论坛”的项目路演环节,微脑科技创始人吴华带来的项目“应用在脑中风的脑控机械手”引起了在场投资者的浓厚兴趣。
目前,这项集成了神经元成像、运动想象等技术,跨多学科的创新产品,可以完成喝饮料、吃饭、洗漱等30多种动作,主要应用场景是有意识的脑中风患者和帕金森病人。“机械手可装在床的两边或者轮椅上,比如食物拿过来,它自己可以抓,如果食物比较远,可以通过操控机械手、操控轮椅去拿东西。”吴华说。
这一过程是怎么实现的?吴华解释,这背后的技术主要是通过对脑电波状态的分析和解码,对事物进行控制。“比如像脑控无人机,它用脑电波的强弱来控制无人机的高度,左右来控制无人机的方向,这是脑控技术底层技术的应用。”吴华介绍,但是当人们去喝一杯水、做一个复杂的动作,就运用了脑控运动想象,脑控运动想象是指当受到一个固定频率的视觉刺激的时候,人的大脑视觉皮层会产生一个连续的与刺激频率有关的响应。
在实际使用中,脑控运动从想象到反馈需时多长是个关键问题。“在实验室里最快是1.5秒,我们首次打破这个时间,为1秒。”吴华说。目前脑中风在中国有1500万患者,市场规模达千亿元。由于项目直切市场需求,2019年他们制定了脑控机械手行业的标准化,并在当年落地营收。
让假肢成为全场景自动驾驶设备
从一名假肢的使用者,到智能动力假肢的设计者,深圳健行仿生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孙小军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他创业的经历。
孙小军小时候因生病导致右腿截肢,因为经济原因,他用拐杖生活了十多年。工作后,他装上了第一个假肢。假肢给他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穿戴被动式假肢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遇到诸多困扰。“我就想能不能设计智能假肢呢?”于是,孙小军选择辞职到东京读博士,开始进行智能动力假肢的研发工作。
2018年,他开始创业,其公司生产的智能动力假肢产品在去年实现了量产以及销售。“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这是一个假肢领域的全场景自动驾驶设备。”孙小军解释说,智能动力假肢,通过“硬件+算法”相融合,也制造了高技术壁垒。仿生肌肉的硬件实现了柔性驱动,让用户更好地完成各种动作;仿生驱动器技术则让假肢变得轻便小巧,可以输出足够的动力来完成上下楼梯等大负荷动作。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假肢里搭载了四款芯片和多个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可以实时感知用户的运动意图,比如在平地走路、上下楼梯等,实时感知用户的意图之后,再通过计算,来控制电机,给用户一个助力,帮助用户完成各种动作。
现场,多位投资人和行业专家都表现出了对这款产品的兴趣。孙小军表示,如今,他希望更多下肢截肢的人能够用上性价比高、能够解决使用假肢走路痛点的智能动力假肢,同时希望能把这项技术运用到消费级外骨骼上面,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更好地移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