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科技前沿

武汉植物园微塑料复合污染的生态风险研究取得进展

来源:武汉植物园 1415 2020-08-07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广泛存在于水体和陆地环境中。微塑料能被生物直接或间接摄入体内并在食物链上传递和富集,对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微塑料的表面经常与重金属等污染物发生吸附作用,成为其它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载体。由于动物肠道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这些吸附到微塑料表面的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容易发生解吸附,这一过程可能导致更高的生态风险。目前,不同环境条件下微塑料表面重金属的解吸附行为及其生态风险尚不清晰。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博士生周艳飞在微塑料复合污染对蚯蚓毒性效应的前期工作基础上(Zhou et al. 2020.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392: 122273),以五种微塑料(PA、PVC、PS、ABS和PET)为对象,进一步研究了微塑料对重金属镉的吸附能力以及镉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解吸附行为。研究发现,聚酰胺微塑料(PA)具有最强的镉吸附能力,微塑料对镉的吸附能力受水体pH、腐殖酸以及其他重金属离子(如铅浓度)的影响。水体中腐植酸的存在会促进镉从微塑料表面解吸附,在动物肠道内镉的解吸率为36.9%-59.9%,远高于底泥环境中的6.9%-18.7%镉解吸率。该研究表明,自然环境中的微塑料被动物摄食后,其表面的重金属污染物存在较大的解吸附率以及生态风险。

  研究结果以Adsorption mechanism of cadmium on microplastics and their desorption behavior in sediment and gut environments: The roles of water pH, lead ions, natural organic matter and phenanthrene为题,发表于Water Research。周艳飞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刘文治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

武汉植物园微塑料复合污染的生态风险研究取得进展.png

动物肠道内(SEG)不同微塑料表面的镉解吸率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