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2019重大学术进展揭晓,8项成果中有3项直接与新材料有关。新材料,按克卖价格堪比黄金。在武汉,不仅有一批顶尖新材料科研机构,也有一批研发生产新材料的顶尖企业。专家认为,新材料是制造业的新引擎,作为武汉的“隐形硬核”,武汉具有把新材料发展成新的产业集群的基础。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武汉具备成为“新材料之都”的底气。
材料科学领域顶级论坛接连召开半个月50多位中外院士聚汉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向武汉市提交了一份关于发展新材料产业方面的建议。
今秋,不到半个月,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世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导论坛相继在武汉举办,参会的中外院士就有50多位。这两次全球性的论坛,让张清杰强烈感受到同行对武汉新材料行业发展的关注。
武汉,已成全球材料行业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据统计,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51所在汉高校开设有材料科学和工程专业,拥有材料领域的院士30余名。
据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贾豫冬观察,武汉理工大学非金属无机材料、武汉科技大学金属材料、武汉工程大学化工材料,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材料,在全国都赫赫有名。
张清杰带领的武汉理工大学是中国新材料创新的主力军。该校在多个材料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最新的材料科学专业评估中,武汉理工大学全国排名第三。
“材料学科前沿与纳米、生物、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关联越来越紧密,政府、大学和工业界应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变革携手努力。”张清杰希望武汉市在新材料领域能有更大作为。
一批新材料领域“隐形冠军”在汉崛起 嗅觉灵敏的企业界,早已闻到武汉在新材料领域的巨大潜力。武汉尚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的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核心发光材料,如果按克卖,价格堪比黄金,从每克200元到1000元不等。 尚赛光电打破了国内10条OLED屏生产线九成关键发光材料依靠进口的局面,这样新材料行业的“隐形冠军”,在武汉并非个案。 CMP抛光垫,是我国芯片制程中“卡脖子”的关键材料。鼎龙投资近4亿元、经6年艰苦研发,建成目前国内唯一、国际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CMP抛光垫产研基地。总部在武汉开发区的鼎龙股份在光谷设厂,靠近中国芯片“心脏”国家存储器基地。 武汉新材料行业的迅猛发展,并不局限于新兴产业。武钢自主创新成功开发了成套轿车用钢板的生产技术,实现了汽车整车全规格供料,填补了国内超宽面板的空白。 在各种创业创造大赛中,一批新材料领域的项目备受瞩目。首届大学之城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得主、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王选鹏的超级纸电极及电池产业化项目,获得了450万元融资,已在孵化。 成果转化助推成果落地 城市发展需要新动能,国家发展要突破“卡脖子”,新材料产业正被很多城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广泛认为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材料是迈向高端制造的基石。”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彭勇表示,在新材料领域,武汉许多优秀人才处于全国第一梯队,发挥好这一优势,将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引擎。 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技术供给、渠道打通、企业承接、资金支持等关键难点问题的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局,正在把武汉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批材料领域的成果在汉落地。 柔性基板是柔性显示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前,我国柔性基板所用的关键材料全部依赖进口,但如今在汉实现量产。江汉大学刘继延教授团队“柔性显示基板材料浆料”成果落地,得益于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局的推动。 华中科技大学张海鸥团队发明的“智能微铸锻”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铸锻一体化3D打印,可以打印出高性能金属锻件。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局迅速上门调研,助力张海鸥团队选址,快速实现技术落地产业化。 按照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布局,武汉今年规划了新能源与新材料等八大重点产业。预计到2022年,新材料方面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 专家建言将新材料打造成新的产业集群 “芯片之争就是材料之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直指芯片“卡脖子”问题的核心。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贾豫冬表示:“一代材料,一代产业,我国材料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保持在五分之一。” “过去国外竞争对手经常用这个卡我们”,鼎龙董事长朱双全说。在武汉新材料领军企业鼎龙化学看来,武汉发展新材料,不仅在于挖掘产业潜能培育发展新动能,更是解决芯片等“卡脖子”问题的核心。 武汉鑫融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斌也深有体会,从华为事件、中美贸易关系上,我们一再认定半导体材料一定要国产化。 来汉出席论坛的院士们建议,武汉加快创新平台、创新机制的建立,趁着武汉以四大国家级基地为依托,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之势,延伸新材料产业链,将新材料打造成新的产业集群。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66个产业集群,划分为五大领域,新材料是其中之一。武汉4个产业集群入选,仅从数量上而言,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但在新材料领域,武汉没有产业集群入选。这与外界对武汉新材料实力的印象不符。 贾豫冬认为,在汉科研机构为新材料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武汉应把优势整合成为发展势能,是时候打造“新材料之都”了。
(长江日报记者陈秋爽 贺亮 黄莹 李佳 康鹏 陈诚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 55名院士齐见证 亚太材料科学院总部永久落户广州高新区
下一篇: 山西临汾成全国首个纯电动公交城市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