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们定下目标,就没有完不成的。”这是一支在黑土地上默默耕耘的创新团队的声音。13年来,这支团队披荆斩棘、励精图治,使产品从纺织用的“银丝”发展到产业用的“黑金”,他们就是吉林化纤集团碳纤维研发创新团队。
这是一支由生产一线的工程师、操作员、化验员组成的“草根”团队。这支队伍凭借着强烈的使命感,让被称为“新材料之王”的碳纤维在吉林大地上开花结果。
碳纤维素有“黑色黄金”之称,生产技术一直被一些发达国家封锁。面对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的源头瓶颈,2006年,碳纤维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将“生产出碳纤维原丝”作为产业报国、企业发展的目标。
“团队成立之初,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碳纤维原丝,没有实验设备,甚至连一根原丝样品也没有。”吉林化纤集团碳谷公司经理张海鸥说,“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在小试、中试线上不断摸索,这个历程很艰辛。”
那是一段让张海鸥永生难忘的时光。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夜以继日的不眠不休,连续生产出原丝的长度每增加1米,都让团队成员们兴奋不已。
长一点,再长一点!100米、200米……达到5000米时,实验室沸腾了!
张海鸥永远记得实验室里充满欢呼声的那个瞬间。“5000米是一个门槛,跨过这一步,意味着我们的原丝可以拿到碳化厂验证品质了!”这一步,是吉林化纤打造“中国碳谷”的第一步。
搞科研就是凭借一股子“疯”劲。“365天不休息,24小时蹲在一线。”张海鸥说,在新品研发的关键时期,技术人员郭甲东为了掌握原丝生产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在转动轴旁足足盯了3天3夜,拿到数据时,眼睛已经肿成一条缝。
他们创新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把碳纤维从“贵族化”转变成“平民化”,使进口碳纤维的价格实现了60%以上的下降幅度,为我国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化开辟了道路。
2007年,研发团队创新研发了T300级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工业化生产技术,这是国内首创的具有发明专利的碳纤维原丝生产技术。2011年,吉林化纤投产5000吨碳纤维原丝项目,开创了我国碳纤维原丝规模化生产的先河。今年,经鉴定,吉林化纤的碳纤维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我国25K至50K大丝束碳纤维形成了工业化、市场化。吉林化纤集团十多年的碳纤维研发和攻关又一次取得了实质性进步。
2017年,吉林化纤24K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研发成功,质量达到团队最初设定的T700级,突破了困扰国内碳纤维行业近60年的技术瓶颈。“让我国大丝束碳纤维在规模、技术、成本和质量上具备与国际领先企业竞争的能力,我们做到了!”张海鸥自豪地说。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新,如今,吉林化纤原丝产能已达到1.6万吨,占居90%的国内市场;碳丝产能达到4000吨,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8年,这个团队因其在碳纤维领域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贡献,荣获“吉林省黄大年式科研团队”的称号。
“现在,碳谷公司生产的碳纤维原丝产品基本上可以覆盖国内全系列,产品质量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张海鸥说,“今年,我们通过对下游市场的产品调研,确定了重点研发方向,针对不同应用领域做差别化产品,比如压力容器、轨道列车,力争能够生产出满足新的应用领域的产品。”
研发在路上,创新无止境。敢想敢干的吉林化纤人,正阔步前行。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