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不到两周时间,垃圾分类“最严处罚”进入倒计时。
读这篇文章是需要一定知识积累的,不信先试试下面几道题:
1. 鸡骨头和大猪骨,可以丢进一个垃圾桶吗?
2. 地上的落叶是湿垃圾,包了粽子的粽叶也是湿垃圾,对吗?
3. 出门遛狗,用纸捡起狗粑粑,应该怎么处理?
(欲知正确答案,请仔细阅读全文)
完全丈二摸不着头脑的,城叔劝你,别在上海生活了,旅游也别去。
一个从来不看垃圾桶上写的究竟是“可回收垃圾”还是“不可回收垃圾”、看了也分不明白,一股脑儿就丢进去的人,有一天,他要站在红、蓝、黑、棕四个垃圾桶面前犹豫不决、分类错误轻则被鄙夷,重则被罚款。想象一下这手足无措的情形,就觉得上海是个“非善之地”。
没这么夸张?如果见过半夜偷偷丢垃圾的上海人、因为嫌垃圾分类太麻烦决定不再做饭的上海人,以及吃个小龙虾会被服务员叮嘱记得叫他过来分垃圾的上海人,你就知道,最近几周,上海人真的快要被垃圾分类逼疯了。
看着快被逼疯的上海人,以及那些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段子,其他城市的人也笑疯了。
但其实,这每个段子背后,都应该是对垃圾分类的思考。
备战7.1
宣传了18年,这3个月动真格了
28岁的池聪聪,大学毕业至今一直在上海打拼。如今,做着一份高薪又得心应手的工作,虽然还是租房一族,但也算适应了上海的生活。
而眼下,垃圾分类的政策,打乱了她的节奏。
“突然一天小区里的垃圾桶不见了,单位同事的聊天话题都成了垃圾分类。我不赶紧搞清楚这是个什么东西,感觉生活继续不下去了。”
距离7月1日正式实施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池聪聪找回了考试前夕的感觉。
她花了一天时间,从早学到晚。早上坐地铁,池聪聪刷着讲垃圾分类的公众号。中午吃饭,她和同事研究了一路,从普通的蔬菜果皮、废书废报纸,到钻石、黄金、玉、蟑螂尸体、鼻屎,在查询垃圾分类的官方公众号上一一查了个遍。晚上回到家已是深夜11点,客厅里室友A拉着室友B在进行“垃圾分类问答”。“A一直狂出题,B说可不可以睡觉了,A说学习完再睡。”池聪聪觉得好笑又无奈,“从没见她俩这么认真过。”
答题的答题,背分类表的背分类表,上海不少居民跟池聪聪一样,仿佛一夜回到高考前,拼命学习垃圾分类。
这高亢的学习热情来得如此猛烈,就如同上海推进垃圾分类强度那突然上升的曲线。
2000年,我国拉开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序幕,上海是全国八个试点城市之一。但一直以来,除了可以直接换钱的垃圾有人分拣,其余的都是混在一起拖去填埋。“垃圾分类”停留在宣传里。
不能落地,还有一个原因——究竟要怎么分类。上海马上要推行的这套分类标准确定于2014年,但已经是上海分类标准的6.0版本。
制图:城市进化论
虽然变来变去,但好歹定下了一套标准。今年1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该条例将于201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一开始,有上海居民对条例“不屑一顾”,说“恕我直言,这个东西,大部分人都不会当一回事。”事实证明,他低估了这次垃圾分类的力度。
老鲍住在松江区的一个大楼盘,有1万多户人家。据他回忆,今年3月,小区出现了一批建筑工人,在每一排楼房的端头修建“垃圾房”。2个月后,“垃圾房”正式启用,里面放着四个大大的垃圾桶,上面分别写着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而以前每栋楼底的垃圾桶被撤走了。建筑工人走后,小区多了一群大妈大爷,他们白天在小区十几个“垃圾房”之间巡逻。若是遇到垃圾投放错误,就让他们重新分类。
过去18年都停留在宣传里的“垃圾分类”,只用了3个月时间,硬生生闯进了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一场风风火火的“垃圾分类运动”动起了真格。
小区里拉起呼吁垃圾分类的横幅、贴上宣传垃圾如何分类的海报,老鲍所在的小区给业主们搞起了培训,老鲍所在的单位也给员工搞起了培训。50年来都“不区分、随便丢”的老鲍,一下子要背下《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里104种物品对应的垃圾类别。
虽然支持环保的生活方式,但要求在1个月内迅速完成从学习到实践且不出错的强度,着实让他有了“不适感”。
按照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要求: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有人说,基于不少国人至今随地吐痰、随手丢垃圾的习惯,全民推广垃圾分类,无异于让一个1-100都数不清楚的小朋友直接做高考题。
实践出BUG
你以为的“干湿垃圾”并非真的“干湿垃圾”
学习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在城叔之前给出的那道必答题上,参与了多轮学习的老鲍仍然“栽了跟头”。“鸡骨头是湿垃圾,猪骨头应该是可回收垃圾。”老鲍的答案和官方标准答案不同——猪骨头应该是干垃圾。
猪骨头与鸡骨头不同,树叶和粽叶不同,核桃壳跟花生壳还是不同……开发了垃圾分类查询系统的“上海发布”后台这几天热闹了起来,大家把各种莫名其妙的物品名称输入进去,检验自己猜测的对不对。池聪聪已经被室友连续骚扰了一个礼拜,一下班,他们就捧着手机玩起了“谁对得更多”的游戏,乐此不疲。
即便是这样,也总有他们没有想到的例子。池聪聪前两天点开一个公众号发现,作为无狗人士的她避开了一个“巨雷”——公众号上说,出门遛狗的时候,狗大便请千万不要扔进垃圾桶,而是用纸包好带回家,狗大便冲进厕所,包大便的纸丢进干垃圾桶。因为狗屎不属于垃圾,而要归入粪便处理系统。
与此类似的是,处理猫屎,想把猫砂丢进垃圾桶,需要把猫屎和猫砂分开,不愿意从“铲屎官”晋升为“挑屎官”的主人只好诉诸可以直接冲进厕所的豆腐猫砂。当然,这也意味着“吸猫”门槛在无形中被抬高了。
与单纯某一个物品属于哪类垃圾相比,更难的是那些“复合垃圾”。有人提出,如果珍珠奶茶喝不完,那么奶茶、杯子、盖子、珍珠是不是要分开投放?如果小龙虾吃不完,虾壳、虾肉又要如何处理?对此,池聪聪深有感触——她在饭店吃小龙虾时,上菜的服务员特别嘱咐她:垃圾堆满一盘后一定要记得通知她,她过来及时做分类,免得被扔错了。
已经有人开始考虑,是否可以通过减少垃圾避免分类带来的麻烦。本就不怎么在家里开火的池聪聪更坚定了不做饭的决心,这样她就可以告别生活中的湿垃圾;而由于怕丢错垃圾,也有人表示,今后不吃小龙虾、不喝奶茶了……
垃圾分类为什么这么难?在日本留学的林辰耀发现,日本垃圾分类尽管类别更多,但每项分类的内容却更容易理解。比如,可燃性资源垃圾包括了各种纸、布料,不燃性资源垃圾包括了各种瓶类,而可破碎处理的大件垃圾主要是小家电、金属、家具、陶瓷等,每种垃圾与类别的对应关系十分明确。
但上海推行的这套垃圾分类办法,理解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据一些媒体披露,这里指的湿垃圾,更多是在现有垃圾处理条件下便于破碎后填埋的,比如,与鸡骨头相比,猪骨头就比较硬,难以破碎,会对处理湿垃圾的粉碎刀片造成损害;而粽叶由于比一般树叶长,容易缠绕处理湿垃圾的机械元件,也只好被淘汰为干垃圾。
根据这个思路,对珍珠奶茶的分类变得更加不可思议。“上海发布”将其总结为两个步骤:一倒二扔。其建议塑料奶茶杯、盖等直接扔进干垃圾桶,给出的原因是:薄型塑料回收利用价值低,且不经清洗就扔可能会污染其他可回收垃圾。
对此,一直对垃圾分类热情高涨的池聪聪,在内心也隐隐有些不解:尽管大家现在在前端实现了垃圾的“全民分类”,但垃圾最终处理效果如何,能否提高对垃圾处理的能力,具体节约了多少人力,这些内容,每天给她推送信息的公众号只字未提。
她仍记得,在几年前,垃圾“殊途同归”的问题还曾是上海媒体的热门话题,前端全民分类,能否真正解决后端垃圾分类处理的问题,在她心中仍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压力临近
“未按要求分类,个人200,企业5万”
但与池聪聪一样仍心存疑问的人已经来不及想清楚答案,这场轰轰烈烈的分类大潮早已经在不少小区里落地生根。
在7月1日大限之前,她发现一些小区给居民发了家用垃圾桶,便于在家处理垃圾;她的小区已经贴出了即将撤走垃圾桶的告示,但迟迟未动更加剧她心中的不安:她之前看到消息,7月1日后,未按要求分类的垃圾将受到罚款,个人200,企业5万。
老鲍也提到,在罚款的“大棒”下,他在青浦工业园的单位已经在为垃圾分类进行培训,“甚至反过来推动了工业垃圾的分类”。
更大的难题在于投放垃圾的时间。不少人注意到,有的小区垃圾房上标明了开放的时间:早上7-9点和晚上6-8点。
对于卡死的时间,池聪聪“如临大敌”——每天早上7点之前出门才能赶得上公司打卡的她,开始与同事讨论,手拿一袋垃圾坐地铁到单位扔的可行性。
Luka的朋友则发现,在一些小区,由于白天无法扔垃圾,那些就算已经做了分类垃圾的住户,也只好晚上将各种垃圾堆在垃圾房外,“反而比以前更乱了”。
试想一下:劳累了一天的上班族回到家中,为了解决堆了一天有点发臭的垃圾,只好趁着夜色下楼,好不容易走到垃圾桶旁边,不巧看到对面向这边走来的人影,心里一惊,莫不是还没下班的居委会大妈?晃眼看到对方手中的垃圾袋,才放下心中戒备,两人相视一笑——“确认过眼神,都是偷偷丢垃圾的人”。
“不服输”的环保主义者们则绞尽脑汁,催生了另一个市场:根据上海本地媒体报道,垃圾分类回收也有了“网约工”,给1元钱帮你代扔一次垃圾,“月入过万不是梦”。
垃圾分类,终于让上海居民将真实生活演成了“段子手的狂欢”。这让人回想起,因为限塑令,曾有城市准备砍掉一次性吸管。人们调侃,将来是不是需要“一手捧奶茶,一手用勺子捞珍珠”。
已经提前适应了垃圾分类的Luka则显得格外冷静,她仿佛是这场“狂欢”的局外人。从宁波来的她已经完成了垃圾分类的教育,在上海,她甚至有更领先的举动。Luka向住在宁波的母亲借来了专门装湿垃圾的垃圾袋——这种垃圾袋由宁波政府统一发放,便于在扔湿垃圾时不用再将垃圾袋单独分离出来投入干垃圾桶中。
“杭州、宁波做得都挺好的了。”她说,“垃圾分类是慢慢推进的,当时就没有掀起现在这样的全民吐槽。”
城叔随手搜了搜宁波的新闻。在一些小区,扫码垃圾袋已经开始被发放到居民手中,没做好分类的垃圾可以通过二维码直接对应到户。其政府网站介绍,宁波成为全国首个拥有完整垃圾分类处置设施的城市,甚至得到了来自世界银行的投资。
“我觉得还是不能一刀切。”与老鲍这一想法相印证的是,日本花了27年才最终实现了全民垃圾分类,而德国甚至走过了40年。
究竟如何才是垃圾分类更好的推进方式,需要在上海垃圾分类的推进工作中寻找答案。垃圾分类被演绎成段子,引发全民议论。这也说明,大家都在关注这个问题,在认真做这件事。
上一篇: 成都明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