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科技前沿

基于电纺纤维的管状多孔海绵在无壁反应器上的应用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1373 2019-06-06

2019年5月30日,南京林业大学蒋少华教授课题组,德国拜罗伊特大学Andreas Greiner教授课题组和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课题组合作在《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Virtually Wall-Less Tubular Sponges as Compartmentalized Reaction Containers”的文章。该工作基于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一种具有高孔隙率的无壁空心海绵。这种管状海绵经化学气相沉积聚对二甲苯后获得超疏水表面,可作为有效去除二氧化碳和控制碳酸钙矿化的反应容器。论文第一作者为蒋少华教授,通讯作者为Andreas Greiner教授。



研究背景


细胞状的纤维多孔材料在自然界中是无处不在的。具有相互连接的多孔结构海绵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最近,静电纺丝制备超轻海绵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者通过冷冻干燥自组装的静电纺丝聚合物短纤维制备超轻海绵,并通过物理化学改性赋予人造海绵各种独特的性能。比如,将聚对二甲苯化学气相沉积在海绵上便可使其获得超疏水表面,同时还可以改善其机械强度、溶剂稳定性和绝缘性能。这些改性手段拓宽了超轻海绵的应用领域,如药物释放、组织工程、油水分离、高温防护等。


具有高渗透性的反应器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肺、血管、气体交换膜等。这里,作者设计了一种聚对二甲苯包覆的管状海绵,具有低密度、高孔隙率(>99.5 %)、超疏水、无壁开孔网络结构等特点。尽管具有很高的开孔性和孔隙率,但是这种海绵依然可以保持水溶液不渗漏。因此,它可以允许外部大气和水溶液内部进行气体自由交换(图1)。为了探究这种新型无壁空心海绵用于气体交换的多功能性,作者定性和定量地研究了海绵作为反应容器在去除气态CO2和控制碳酸钙矿化上的效能。


图1. 管状多孔海绵示意图。


研究进展


该工作通过静电纺丝技术,UV光交联,特定模具冷冻干燥成型以及化学气相沉积聚法成功得到具有管状结构的超轻多孔海绵,制备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电纺纤维空心海绵的制备流程图。


通过在海绵内侧上的染色水滴的放置及水的盛放证明了其超疏水性质(图3a-3c)。同时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证明,在大气压下,冷水和热水都不能渗透海绵内壁(图3d和3e)。


图3. 空心海绵的超疏水性能。


接下来作者研究了液态水在通过管状海绵管壁时的蒸发实验,并与标准玻璃管进行了对比。结果证明了海绵的多孔结构为其内部和外部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提供了特殊的通道,因而具有更佳的气液交换能力(图4),从而为该管状海绵作为无壁反应器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图4. 20℃的液态水在不同内径的空心海绵和玻璃管内的水蒸发能力。


进一步研究证明在装有相同浓度的二乙醇胺溶液下,作为反应容器的管状海绵(SG)表现出比玻璃管(GT)对二氧化碳更快的吸附速率。以5wt%二乙醇胺溶液为例,SG-5仅需要30min,而GT-5需要150min以上才能达到反应平衡,且在SG中的反应速率是GT的4倍。这表明SG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效率要比GT高得多(图5)。


图5. 装有不同浓度的二乙醇胺溶液的空心海绵和玻璃管反应器对CO2的吸附能力。


为了验证管状海绵作为界面介导的气体扩散反应容器的高度通用性,作者通过广泛使用的碳酸铵扩散技术在海绵的内柱中沉积碳酸钙。待反应完全后,发现大量的碳酸钙晶体沉淀几乎都被抑制在反应器内壁的多孔网络结构中(图6)。


图6. 装有管状海绵反应器的受控矿化。


结论与展望


该工作利用静电纺丝和冷冻干燥技术成功制备了可用于二氧化碳高效吸附和通过碳酸铵分解沉淀碳酸钙的管状多孔海绵反应器。对管状海绵纤维状聚合物网络的孔隙率和表面化学性质的调控可以控制二氧化碳的吸附效率和碳酸钙的沉积速率。这种新型海绵也可用于许多其他技术领域,例如作为加湿器或血液浓缩剂等。


参考文献:Jiang, S., Gruen, V., Rosenfeldt, S., Schenk, A. S.,Agarwal, S., Xu, Z. K., & Greiner, A. (2019). Virtually Wall-Less TubularSponges as Compartmentalized Reaction Containers. Research, 2019, 4152536.


全文链接:https://spj.sciencemag.org/research/2019/4152536/


《Research》简介


《Research》是中国科协和美国科学促进会联手打造的全新综合性高水平国际化英文科技期刊,是《Science》自1880年创建以来第一本合作期刊。希望通过《Science》的高影响力国际化传播平台和丰富的国际化高端学术资源,快速提高期刊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在短期内办成一本具有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国际著名综合性科技期刊。刊登内容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生物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研究/环境科学/新兴材料研究/机械/科学与工程/微纳米科学/机器人与先进制造领域。自2018年8月22日起,《Research》创刊号文章开始陆续进行网络OA出版,创刊号发表了包括剑桥大学、加州大学等高校的9篇文章,第一篇网络出版的文章是陈军院士此次关于“可呼吸”钠-二氧化碳电池的研究成果。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