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科技前沿

柔性可变形微纳米液态金属材料

来源:中科院理化所 1099 2019-03-29

  近日,中科院理化所应邀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 (Top 期刊,IF=24.48,每年仅发表12篇左右论文) 发表了题为Transformable Soft Liquid Metal Micro/Nanomaterials的综述文章,首次系统地针对近年来兴起的可变形微纳米液态金属功能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制备方法和多领域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图1)。


  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分别为硕士研究生张明宽和姚思远,共同通讯作者为饶伟和刘静研究员。


图1 理化所在MSER期刊发表液态金属长篇评述


  降低液态金属液滴的表面张力、增加比表面积及缩小物理尺寸对于液态金属在生物医学、印刷电子、界面材料和柔性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微纳米液态金属显著改变并提升了宏观液态金属的特定物理化学性能,展现出宏观液态金属力所不及的性能。


  例如,在热界面材料领域,纳米液态金属表现出更高的颗粒融合的势垒,显著地提升了绝缘导热界面材料的稳定性。在增材制造领域,利用直写和微注射等制造方式展示了批量生产液态金属图案的潜在实际应用。但受限于较大的表面张力和易于形成的表面氧化物,宏观液态金属与常用的喷墨式打印工艺难以兼容,因此制造导线宽度仅为几微米甚至更高分辨率柔性电路板仍是“卡脖子”的难题。


  然而,通过引入微纳液态金属液滴协助精确电路的制造,使高分辨率印刷电子“触手可及”。此外,通过对微纳米液态金属颗粒进行改性和修饰(氧化、表面活化等),能够在微观尺度上对材料功能的定向设计,从而拓宽液态金属在微观领域的应用。同时得益于尺寸效应,液态金属微纳米颗粒在电磁光热等方面也展现出了一些异于宏观液态金属的独特性质。这些使其在生物医学、柔性电子、热管理和微型马达等领域发挥了独特作用(图2)。


图2 微纳米液态金属材料多领域应用上的优越性


  此外,与刚性微纳米金属材料相比,柔性微纳米液态金属则表现出更强的顺应性和易于调控等特性(图3),固液共存的状态使其能够实现刚性纳米材料所无法实现的相变储能等应用。


图3 微纳米液态金属和刚性微纳米颗粒相比的优势


  在该评述中,作者全面系统地回顾了微纳米液态金属材料的电学,热学等物理化学性质,细致地总结了当前存在的多种用于制备微纳米液态金属材料的实验手段,着重评述了这种新颖的微纳米功能材料在生物医学、柔性电子、热管理和柔性马达领域的前沿应用(图4),总结了目前液态金属微纳米材料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液态金属微纳米材在生物成像,热界面材料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图4 柔性可变形液态金属微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柔性电子、热管理和软体马达领域的应用


  以上工作表明,不同于迄今已被充分研究过的各类刚性微纳尺度材料的是,可变形微纳米液态金属这种超越常规的功能材料的出现,正带来大量新的研究与应用机遇,此方面的发展方兴未艾。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科技基金委和理化所所长基金的大力支持。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