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科技前沿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金属-载体界面结构研究取得进展

来源: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44 2019-03-04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催化反应化学研究组副研究员周燕、研究员申文杰等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教授汪跃民、丹麦托普索公司博士Jens Sehested等合作,在铜催化剂活性位原子结构及反应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上。


  Cu/CeO2催化剂在水气变换、合成甲醇等合成气化学反应中表现出优异性能,但对其活性位原子结构和催化机理还知之甚少。


  该研究团队利用球差较正扫描透射电镜(AC-STEM)和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表征了金属-载体界面原子结构和化学配位环境,发现铜原子簇主要呈现双层结构(bilayers),界面铜原子的空间结构取决于其与氧化铈表层氧空穴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此外,科研人员通过原位红外光谱等确定了铜原子的化学状态及氧化铈表面氧空穴分布;结合DFT计算,描述了界面铜原子向氧化铈电子转移过程及相互作用机制。该工作中,科研人员提出了copper bilayer模型概念,模型的上层为金属态铜原子(Cu0),而下层为一价铜原子(Cu+)。研究还发现水气变换反应的活性位为一价铜原子与邻近的氧化铈表面的氧空穴(Cu+-Ov-Ce3+):CO在一价铜表面吸附活化,而水分子则在邻近的氧化铈空穴位解离活化。该工作揭示了Cu/CeO2催化剂活性位的原子结构,为通过调控金属-氧化物相互作用方式研制高活性催化剂提供了实验和理论基础。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项目的资助。



大连化物所等金属-载体界面结构研究取得新进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