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在线讯:一辆新能源汽车在制造和行驶过程中产生多少二氧化碳?如何进行科学核算?汽车碳排放标准缺失问题即将破解。
近日,工信部公开了对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259号(工交邮电类175号)提案的答复函,明确提出,优化汽车产品结构,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实现汽车行业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工信部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快建立健全汽车碳排放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包括汽车整车、重点零部件、车用材料、燃料、资源综合利用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标准体系。
业内人士指出,标准制定将为车企降碳行动明确方向,汽车供应链碳足迹管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纯电动比燃油车碳排放低30%
汽车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5%,其节能减排工作意义重大。2020年10月,由工信部指导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明确指出,我国汽车产业碳排放将于2028年左右提前达峰,到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完成上述目标,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汽车碳排放主要来自制造和使用阶段。“单车碳排放、汽车保有量和车辆行驶里程是影响汽车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我国汽车年碳排放约为8亿吨,其中90%是行驶过程中燃烧汽柴油等化石能源所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斌指出,纯电动车比燃油车碳排放低30%,汽车行业降碳必须加速电动化进程。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2021》指出,纯电动乘用车碳减排潜力较大,通过电池低碳制造、电网清洁化,到2025年可实现碳减排至2020年的72%,到2060年碳排放量将进一步下降至2020年的17%。
刘斌认为,电动车市场渗透率高低短期取决于产品力强弱,中期有赖于充电桩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情况,长期要看可再生能源占比情况。因此,他建议,汽车管理应从购买端转向使用端,“汽车碳排放不是购买行为导致,而是使用导致。各地应通过单双号限行、提高私家车通行费等行政手段提高燃油私家车的出行成本,引导绿色出行。”
绿色产业链升级将提速
除使用阶段产生碳排放外,汽车制造用能、材料消耗等环节也产生大量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设定,将推动车企升级产业链,强化碳管理水平。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研究分院院长林翎指出,一方面,车企要建立绿色供应链,要求上游零部件、原材料供应商提供低碳、绿色材料;另一方面,车企本身要进行减量化等绿色设计,主机厂可通过建立碳排放能效管理体系和监控平台,实施相应的节能低碳措施,“碳足迹评估分析可以比较不同车型间的碳排放量,为以后的主打车型提供数据依据。”在业内人士看来,汽车供应链碳足迹管理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截至目前,戴姆勒、大众、宝马、比亚迪、吉利、长城、特斯拉等车企纷纷发布了碳中和时间表,并对供应链及产品全生命周期设定了明确的去碳目标。
长城技术副总裁宋东先举例指出,长城开发体系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企业策略考量,如对车辆车身材料的选择,此前会衡量成本、消费者感受等因素,现在则将碳排放纳入考量指标,“以某A0级电动车全钢车身、全铝车身和钢铝混合车身相比而言,生产阶段碳排放水平一样,但使用环节差距较大,其中全铝车身的二氧化碳排放比全钢和钢铝混合车身高16%。因此,长城不会选择这条技术路线,避免后续绿色壁垒可能带来的麻烦。”
回收再利用可有效降碳
据了解,回收再利用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降碳工作的重要一环,可以减少由原材料开采、加工、产品废弃处理处置等环节造成的能源资源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长城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公司通过回收报废汽车、废旧零部件等措施,单车生产能耗较2017年减少了22%。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国际资源小组发布的《重新定义价值-制造业革命:循环经济中的再制造、翻新、维修和直接再利用》报告,再制造可节省80-98%的新材料,采用这些“价值保留流程”有助于将某些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79-99%,具有极大的减排潜力。
据了解,欧美国家再制造汽车零部件占维修市场的80-90%,再制造零部件占汽车后市场约50%的份额,而我国再制造市场份额仅为3%左右,还有很大挖掘潜力。
整体来看,汽车行业降碳工作具有产业链长、环节多、难度高等特征。
工信部称,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节能税收管理,充分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部际联系会议机制的作用,联合相关部门组织行业机构编制发布汽车产业低碳发展路线图,开展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核算,同时,基于不同场景评估确定产业碳达峰目标,从低碳工业、低碳产品、低碳交通、低碳能源等维度提出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为交通领域如期实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 动力电池盲目扩产有风险
下一篇: 新能源比例跃升 拉美经济增添“绿色”动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