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科技前沿

大连化物所实现电催化过程电子转移成像

来源: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534 2021-11-03

  颗粒在线讯: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催化与原位表征研究组研究员李灿与研究员范峰滔等在液相原位电化学成像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了电催化过程中电荷转移过程的纳米尺度直观成像,直接观察到金属电极在微纳尺度存在空间差异的界面内电势差,突破了人们在传统电化学方面对电子转移过程的认识。

  电化学反应的内在驱动力是电化学势,而电化学势的决定因素是界面内电位差,即电子转移情况。如何探测界面电势的局域分布,揭示其与电子转移动力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纳米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十分重要。长期以来,研究人员设想通过纳米探针观测反应过程的电子转移情况,但该尺度下的电流微弱,常受到外界噪音干扰。另外,液相中化学物种的扩散过程常使电化学成像难以稳定。在电催化过程中,催化反应与电子转移过程卷积在一起,使得该电子转移过程难以直接探测。

  该工作中,李灿团队建立了具有纳米级空间分辨率的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化学成像联用的表征方法。该方法利用纳米探针的移动扫描测量了能够转移电子的外球电对分子和催化产物分子的局域分布,实现了对电子转移过程和电催化反应过程的原位反应成像。在金属纳米颗粒上的电子转移成像发现,该过程呈现位点依赖的空间异质性,突破了人们对金属电极上电子转移过程的微观认识。通过解耦传质效应对界面电子转移的干扰,数学建模的有限元方法提取速率常数和内电势差测量等实验,研究揭示了空间差异的界面内电势差与电子转移速率常数对数间的线性关系。该方法在电化学领域对电子转移过程和催化反应实现原位观测,为原位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催化过程机理探测方面提供新思路。国际同行认为,该工作是原位扫描电化学探针技术的新里程碑,使人们可以从物理化学底层原理出发,发现纳米催化剂的结构-性能关系。

  相关研究成果以Visualizing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Electron Transfer on a Metallic Nanoplate Prism为题,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人工光合成”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中科院和大连化物所等的资助。

纳米分辨的电化学成像技术揭示了金属纳米颗粒上顶角区域的电子转移速率最大

纳米分辨的电化学成像技术揭示了金属纳米颗粒上顶角区域的电子转移速率最大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