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在线讯:“氢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技术创新性能源,将从节能、减碳效果等方面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技术的成熟速度加快,以及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有望在未来2-3年内实现完全国产化供应。”清晖智库创始人宋清辉对《证券日报》记者如是说。
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
据估计,氢在宇宙中的占比高达75%,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氢燃料电池唯一产生的废物是水,真正实现了零污染。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氢燃料电池车可以称之为未来新能源车终极解决方案之首,国家前段时间也制定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并在几个条件比较好的城市群,积极开展并探索可行的市场化路径和赢利模式。
据祁海珅介绍,2020年可以称为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起步期,很多企业也在加快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氢燃料电池、电堆,有的已实现小规模生产。而要加快氢燃料电池的量产,就需要通过规模化的推广应用,才有可能尽快地降低氢能电池电堆和整套系统的制造成本。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在经历了近几年的持续深耕,我国在氢燃料电池方面的突破也是有目共睹。
智慧芽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共有3.9万余件氢燃料电池相关的专利申请,其中有效专利1.2万余件,授权发明专利1.4万余件。中国目前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有效专利共490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1800余件。国内氢燃料电池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列的企业包括: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广东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亿华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合即得动氢机器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
当然,作为如此的尖端的供能技术,即使经过了众多企业长期的不懈努力深耕,目前我国在氢燃料电池产业的推广上,仍然前路漫漫。
添翼智库研究员王梅婷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短期内难以产生商业化价值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氢能的储运问题仍然需要解决。氢气作为易燃气体,对运输的安全性要求极高,目前国内的加氢站主要需要外部供给高压氢气,需要氢气拖车不断运输,成本也比较高。
第二,加氢站建设短期内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还没有大规模使用和运营,加氢站的运营成本要远高于传统加油站,建成加氢站网络更是难上加难。
第三,我国“绿氢”生产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现在我国不少氢气属于“灰氢”和“蓝氢”,而“绿氢”的生产技术比较单一,产量也较小,与德国、日本等国还有一定差距,相关人才储备也面临不足。
私募排排研究主管刘有华补充道:“氢源需要通过电解水获得,因此需要耗电,在火力发电为主的今天,可以说氢的生产过程并不环保。”
祁海珅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场景要综合考虑氢源供应、电池水平、成本经济性以及政策资源等相匹配的应用场景切入,能不能形成规模化,在产品规划方面要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国家政策节奏,企业强行自我推广会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和生存的危险。
在刘有华看来,作为氢燃料电池的核心材料,质子交换膜细分产业直接受益于氢燃料电池行业的发展,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有相关研究方向的氢能源概念股可以重点关注。
宋清辉则认为,总体来看,氢燃料电池产业处于迅猛发展期,格局尚不明朗,存在潜力无限的投资价值和机会。未来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当中,上游的制氢、储氢和加氢站,中游的燃料电池、车载的氢气系统,下游的乘用车、物流车等,都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目前A股市场氢能源概念板块共有125家上市公司,近一个月以来,有12家上市公司被超过10家机构投资者给予过买入评级。其中,排名靠前的有隆基股份(29家)、长城汽车(24家)、先导智能(22家)、天赐材料(21家)。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