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在线讯:12月8~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一重大政策改革将对我国能化新材料行业产生重大利好,影响深远。
行业增量项目 获批迎东风
“原料用能”,指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不作为燃料、动力使用,而作为生产原料使用的部分。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出席“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时解释,原料用能一般只有20%二氧化碳排放,80%转化成原料。但是燃料用能排放的都是二氧化碳,所以统计上要把它们分开计算,管理部门要考核,对这些都提出明确要求。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据统计,石化化工行业原料用能占全国原料用能总量的70%。这一次,将原料用能从能耗总量考核中移出,是行业多年来的共同期盼。
新政实施后,行业新增用能项目不再受“能源消耗总量”考核指标的限制,将降低能耗指标争夺的激烈程度,提升石化化工行业增量项目获批可能性,企业上项目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为行业腾笼换鸟、优胜劣汰提供了必要的要素空间,将助推行业的优胜劣汰,有利于行业高质量发展,令业界欢欣鼓舞。
利好能化化工 新材料产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此后,国务院将全国“双控”目标分解到各地区,对“双控”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今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有9个省区的能耗强度不降反升。对这些区域,今年将暂停国家规划布局的重大项目以外的“两高“项目节能审查。这一政策对煤化工乃至整个化工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一时间,不少在建项目被紧急叫停,全国多地企业用电压力倍增。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意味着,成品油等部分石油化工产品,如果碳排放集中在建筑、交通等终端,则考核范围也会转移到下游领域,而不会再计入到炼化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策改革并不能让行业重回此前大炼化、大煤化项目遍地开花的状态。面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碳减排压力,化工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通过先进的技术工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产品的单位能耗和碳排放量。对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项目而言,其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必然更低。不仅如此,行业洗牌也将持续加速,煤化工落后产能将不断出清,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的投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对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化工新材料等项目将构成实际利好。特别是在产品结构上,“减油增化”“去粗存精”“舍低向高”将成为发展主流。
龙头白马企业 有望收获政策红利
在上市公司领域,相关龙头企业也受到券商分析团队关注。开源化工团队认为,新政一是有利于近两年因能耗“双控”扩产受限的龙头企业和白马企业,未来这些企业若能大面积使用绿电作为能源,则压制发展和估值的桎梏将解除。二是对于众多新能源上游原材料中成长性较好的化工企业将形成长期利好。三是对于传统的高能耗行业,如氯碱行业则整体偏空。
在重点企业方面,目前盛虹集团正以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大宗石化原料为平台保障基础,全面加快推进战略新兴产业转型,在新型能源材料、高性能新材料、低碳绿色可降解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其中炼化项目国内需求较大的化工品占比高达69%,在国内炼化项目中化工品产出占比最高,这将为下游新材料深加工提供保障,助力企业形成核心原料平台+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生物技术等多元化产业链条的“1+N”新格局,有望在“双碳”战略中持续领跑。光大证券预测,东方盛虹2021年归母净利润18.48亿元,同比增长484.24%。
国盛证券分析师张津铭提出,本次会议后,使用化石燃料作为原料的企业,其碳排放的压力有望得到一定程度减轻,与会议中提到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相呼应,利好现代煤化工发展。
近期,华鲁恒升碳酸二甲酯增产提质系列技改项目、己内酰胺及配套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华鲁恒升扎实推进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深化了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耦合联产,高端化工产品占比大幅提高,在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同时也摊薄了各产品成本。
上一篇: 全国碳市场成交量破亿吨大关
下一篇: 2021年第三季度北美塑机市场增长超预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