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在线讯:在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上,氢作为火炬唯一燃料,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运输主力,助力北京实现氢能应用“从1到100”的产业化突破。
“北京将建成‘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国际氢能城市。”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彭雪海近日介绍了北京市氢能产业的布局,即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北京市依托大型国际氢能示范区、昌平“能源谷”和房山中关村氢能产业园,已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的产业布局。
初步形成集聚发展产业布局
加氢不到5分钟,行驶里程就可达到400公里左右——一个多月前,100台北京研发生产的氢燃料电池冷藏车交付投用,这是国内最大批量的氢燃料冷藏车应用。
由于氢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氢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能,排放物仅有水,因此称得上是真正的零污染、零排放的清洁动力。“这款车将氢燃料电池与冷藏大电量需求相结合,实现了超长续航、高安全、高经济性等优势。”研发生产方北汽福田智蓝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只是北京氢能产业的缩影。“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彭雪海介绍,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氢能全链条创新为突破,推进新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
依托大型国际氢能示范区、昌平“能源谷”和房山中关村氢能产业园,北京市已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的产业布局,培育和引进了超过百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国际氢能中心、中关村氢能联盟等公共平台支撑有力,共同推动着产业协同创新和集群发展。
南北布局加速产业化落地
北京市基于科技资源优势、氢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各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定位,提出了氢能产业的布局。
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的示范区,明确以昌平“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向南融合海淀,向北辐射延庆和怀柔,依托三大科学城创新资源,通过产业链科技攻关补齐短板,打造上下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央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氢能技术和产业的输出。
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的示范区,依托大兴、房山、经开区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在房山重点建设氢气制备、储运、供应产业链及装备产业化基地,在大兴和经开区建设车载动力、热电联供应用及材料装备产业化基地,全面开展氢能应用示范。
“目前大兴、房山、昌平等重点承载区积极落实氢能产业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地加速推动产业化落地。”彭雪海介绍,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北区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累计对接项目超过300个,其中有98家企业已经注册落地。
京津冀产业链协同互补
随着中关村、房山氢能产业园正式挂牌建设,30余家氢能产业链企业已入驻,建成氢气产能约每天7吨,为北京市氢能示范应用提供了氢源保障。
此外,经开区也成功引进氢燃料电池研发及生产项目,储备了多家氢能产业链创新企业。延庆区利用冬奥契机,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和加氢保障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
放眼更广阔的区域,京津冀正携手打造氢能全产业链。京津冀区域是国内最早开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发和示范应用的地区之一,具备研发实力突出、产业基础完备、氢能供给多元、产业链完整、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三地产业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为区域协同发展氢能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氢能产业是推动京津冀能源结构转型,促进京津冀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支撑。”彭雪海说,北京市将以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为牵引,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货运示范专线;以联合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为引领,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