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在线讯:在行业持续去库存、产能利用率提升的背景下,半导体上市公司前三季度业绩表现备受市场关注。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1月1日,已有151家半导体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三季报,合计实现营业总收入约3523亿元,较去年同期几乎持平;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约193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54%。
“目前,大部分半导体上市公司已建立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虽然前三季度业绩承压,但企业通过积极去库存及进行现金流管理,提效降本、将资金投向关键技术领域。在新能源、AI等行业强劲需求的带动下,半导体行业有望逐步回暖。”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副秘书长宋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终端需求出现复苏迹象
在目前已披露三季报的151家半导体上市公司中,有70家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实现同比正增长;107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超七成;另有111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出现下降,占比约为74%。
自去年二季度至今,半导体行业已经历了连续六个季度的下行。受此影响,百余家半导体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出现归母净利润下滑,主要集中在SoC芯片及软件研发、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领域。多家上市公司在财报中表示,由于下游客户持续去库存,报告期内市场需求偏弱,从而影响业绩。
不过,横向对比业绩数据,超60%的半导体上市公司在今年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而这也被业内认为是半导体行业反弹的关键信号。
“从第三季度开始,终端需求出现缓慢复苏迹象,同时品牌端的库存也趋于健康水平,去库存的步骤已经基本完成,并转为按需采购模式,这也带动半导体企业业绩呈现恢复态势。”北京迪显信息咨询总经理崔吉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相较而言,半导体设备及材料主流上市公司业绩依旧稳健,多家公司表示订单量充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超七成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上市公司实现了营收同比增长。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光伏、工控等行业的需求提升,也带动了功率器件、刻蚀设备等企业的订单量增长。
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去库存,并做好现金流管理,以待行业复苏。数据显示,151家行业上市公司期末库存余额为1590亿元,较去年同期小幅减少。其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的公司有90家,占比60%。
穿越“寒冬”,半导体行业静待“花开”。开源证券分析师认为,半导体企业短期面临去库存及业绩压力,长期正沿着自主化方向加速破局。华泰证券方面亦预计,随着下游客户去库存结束、车规级以太网芯片及交换芯片放量,相关半导体企业在2024年收入或将回暖。
在崔吉龙看来,半导体企业接下来将会围绕车载生态链的微处理器、图像识别等芯片以及先进制程的晶圆代工方向加速布局,以获得更好的业绩成长机会。
头部企业持续突破先进工艺
加大研发投入,成为今年半导体上市公司的普遍动作,不少行业巨头以真金白银大手笔投入研发。
数据显示,151半导体上市公司在今年前三季度合计产生研发费用40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8亿元,增幅13.4%。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占净利润比重大于30%的有60家企业。
有125家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占比超八成。其中,研发费用同比增长超50%的上市公司有38家,8家公司实现研发费用同比增长超100%。无论是从研发费用规模还是增幅来看,均超去年同期。
其中,中微公司、裕太微、思瑞浦、拓荆科技、芯源微等多家半导体行业巨头均在研发上加快投入,持续突破先进工艺。2023年前三季度,裕太微的研发费用达到1.63亿元,同比增长72.10%,超过2022年全年。
在2023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中微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尹志尧面对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持续开发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也非常重视零部件的国产化工作。公告显示,目前公司在刻蚀、薄膜设备有较多新品布局。
“消费电子产业回暖带动半导体行业复苏,同时国产半导体自主可控进程已经进入‘深水区’。半导体行业龙头企业正在瞄准高算力芯片、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积极加快研发,不断完善产品线和升级业务结构,从而推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化进程,并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厂商联合在芯片、操作系统、AI大模型等关键领域实现多点开花。”宋嘉表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