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行业动态

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时代引无数英雄入局 新一轮汽车革命加速

来源:中国能源网 994 2021-01-28

2020年下半年以来,电动汽车销量大幅反弹,而中高端电动汽车基本上都在走智能化、网联化路线。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及传统能源车企无一例外,原本不属于汽车行业的ICT企业也纷纷布局智能汽车。

我国智能汽车行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智能汽车市场。以自动驾驶为例,截至2020年6月,全国17个城市已累计发放约282张自动驾驶路测牌照。

本文将从政策层面和企业动态及布局两方面来梳理一下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进程和最新进展。

一、政策层面:

政策上的频传利好为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

2016年8月1日,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信部联合印发的《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加快构建包括整车及关键系统部件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在内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2017年4月6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协调制定相关标准法规,推动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多产业共建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交互平台,加快网络信息安全和车辆行驶安全保障体系设置;出台测试评价体系,分阶段、有步骤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稳步扩大试点范围。

2019年5月,工信部在《2019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中提出加快重点标准制修订,推进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自动驾驶、汽车信息安全、汽车网联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我国智能汽车行业的标准化体系逐渐得以完善。

2020年2月10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出台《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再次明确了智能化汽车的战略地位,提出到2035年中国将成为智能汽车强国的发展目标。

根据《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的定义,智能汽车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智能汽车通常又称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对影响智能汽车发展的自动驾驶、车载网关、汽车网联等具体技术及标准制定,都给出了明确的政策指南,随后各个地方围绕智能汽车展开的相关政策也相继出台,这些措施的落地,为中国智能汽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车企动态

1、小鹏汽车:激光雷达+SR(surrounding reality,环境现实描绘)

小鹏汽车认为,新能源汽车不等于下一个汽车时代,智能汽车(AI+互联网+汽车)才是下一个汽车时代的全新赛道。

小鹏汽车有超过40%的研发人员比例。2018年底推出的G3是当时市场上少有的智能汽车产品,2020年推出的P7轿跑,除了超高颜值,在自动辅助驾驶、全场景语音交互、车载智能系统等方面都具有全球领先的产品力。

(1)2021年将推出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汽车

2021年1月1日,小鹏汽车宣布与大疆孵化的Livox览沃科技达成合作,将在2021年推出的全新量产车型上使用其生产的小鹏定制版车规级激光雷达,Livox也正式成为小鹏汽车在激光雷达领域的首家合作伙伴。随着本次合作,小鹏汽车在2021年率先推出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汽车将逐步变成现实。

(2)携手高德第三代导航,全球首家量产车搭载SR

2021年1月22日,高德地图举办第三代车载导航发布会,正式发布第三代车载导航,小鹏汽车成为全球首家搭载高德第三代车载导航的企业。同时,小鹏汽车也正式成为全球首家在量产车上搭载“SR自动驾驶环境模拟显示”功能的企业。高德第三代车载导航的高精地图目前在全国覆盖300,000公里+,而小鹏汽车为了让用户更便捷、更安全地使用NGP,标定及测试验证里程数更是达到百万级。

2、百度:从智能汽车平台Apollo到宣布造车

搜索引擎起家的百度至今成立已有20年了,随着中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看到搜索基础业务的未来后,百度开始布局人工智能,成为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进入智能驾驶领域的公司。

(1)百度智能汽车平台Apollo的前世今生

百度在2017年成立了自动驾驶子公司Apollo(阿波罗),主要为百度开发人工智能驱动技术,与吉利、大众、丰田和福特等世界众多知名汽车公司均有合作,自此百度智能汽车业务开启高速发展时期。Apollo面世以来,其开放的生态不仅使得百度在技术上迭代更快,也聚集了一大批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目前通过百度Apollo智能车联赋能的合作上市车型超过600余款,这个成绩让百度站稳了行业第一的位置。其Apollo(阿波罗)无人驾驶技术累计测试里程达430万英里,稳居行业内第一梯队。

2019年9月,百度Apollo在中国长沙开启Robotaxi载人试运营,这是自动驾驶在中国落地应用的一个里程碑。

百度Apollo现有智能汽车、智能交通、自动驾驶等三大业务。覆盖了智能化交通变革的方方面面。

(2)与广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0年12月8日,百度与广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通过资源互补、技术互补等方式,共同进行智能驾驶、智能车联、数字化营销方面相关技术及产业的开拓,为自动驾驶与移动出行、智能网联和智慧交通领域提供全面、系统、可靠的解决方案。

双方的合作包括但不限于智能驾驶、智能车联、数字营销等方面。在智能驾驶方面,广汽集团与百度在现有高精地图及自动驾驶合作基础上,将继续深化在自主泊车技术、自动驾驶技术,以及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运营等领域的合作,提升广汽产品的体验感、科技感及品牌影响力。

(3)携手吉利宣布造车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电动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同时,第一家战略合作伙伴——吉利控股集团,也一同浮出水面。这将意味着八年以来百度在智能领域积累的经验终于要应用到汽车上面。在资本市场一路上行的行业风口下,百度加入造车也在情理之中。

此次合作将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全球领先纯电动架构——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展开。该智能汽车公司将改造吉利现有的一些汽车制造设施,以生产汽车。车载软件将来自百度,而工程技术将来自吉利。

在公司治理方面,百度汽车公司将独立于母公司体系,保持独立运营。

吉利在智能化方面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其新能源品牌的销量,而百度在智能化方面积累的经验,可以弥补其智能化短板,助力其旗下汽车的智能化改造。

3、吉利:与多方合作入局智能汽车

2021开年不到一个月,吉利便以合纵连横的姿态将朋友圈越做越大。吉利精准布局在智能车和智能驾驶领域,相继与百度、腾讯、富士康等巨头展开了全方位战略合作。与百度的合作上面已经提到,这里不再赘述。此外,最新消息称吉利要和FF(法拉第未来)合作在国内建设工厂,这是非常出人意料的。

(1)牵手富士康组建合资公司,为第三方汽车企业代工

1月13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富士康科技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各出资50%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汽车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汽车整车或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汽车生态系统和电动车全产业链全流程等。

合资公司还将导入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分工模式,帮助全球汽车及出行企业超越现有汽车产业模式,向创新高效的制造供应链体系和商业模式加速转型,为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架桥铺路。

(2)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打造下一代智能座舱

1月19日,吉利汽车集团与腾讯在杭州签署了开发智能汽车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战略协议,双方将围绕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底座、数字化新业务及低碳发展等领域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不仅共同开发智能汽车座舱,打造可持续进化的车载内容及服务生态,为用户带来多场景无缝连接体验;还将展开自动驾驶虚拟仿真及云平台方面的合作,加速自动驾驶产品的研发及应用验证。

(3)吉利或为FF代工

1月26日,据多家媒体报道,电动车公司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简称FF)正在国内寻求新一轮融资,吉利集团已表达投资意向,计划投资3000万到4000万美元,并就生产部分电动汽车等事项进行谈判。同时,FF的老股东中国恒大集团也参与了此次融资洽谈。FF最快在近两周就会提交SPAC上市材料,国内的融资事项届时也有望公布。

就上述信息,吉利集团1月26日下午进行了公开回应,表示“对市场传闻不予评论”。恒大集团同样未予置评。

FF成立于2016年,是贾跃亭创立的电动车品牌。作为最早的一批造车新势力,FF自成立以来投入研发费用已经超过20亿美元,并成立了多家公司,但至今还未有量产车型上市。

至于动力电池供应方面,FF已经和国内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宁德时代达成合作协议。

吉利与FF这对组合虽然超出了不少人的想象,但双方如果合作成功倒的确不失为一个双赢的选择。

4、华为:不造车,要做智能汽车ICT部件供应商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深耕布局智能汽车+车联网。早在2013年,华为便宣布推出车载模块ME909T,并成立“车联网业务部”。随后数年间,华为在车联网的端(车载智能及联网设备)、管(车联网基础设施)、云(车联网平台)等领域相继推出相关产品。

2019 年4月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华为首次以Tier1供应商的身份登台亮相。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宣布华为智能汽车战略,宣布正式进军智能网联汽车市场。

2019年5月27日,任正非签发华为组织变动文件,批准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隶属于ICT管理委员会管理。该文件指出: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成为面向汽车的增量ICT部件供应商,帮助企业造好车。6月1日,华为宣布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部门,隶属于华为 ICT 管理委员会管理,与网络产品与解决方案 BU、Cloud & AI 产品与服务 BU 并行。

2019年10月22日,在2019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高峰论坛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公布了华为在汽车产业链更详细的业务布局和具体做法:华为要造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智能汽车核心传感器。除此之外,华为还要打造CDC智能座舱平台、VDC智能电动平台,最后则是发挥华为在通信领域的所长,打造智能网联解决方案,构建车载通信技术完成车相关的连接。这也等于华为宣布在“不造车”的前提下,要深入到未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供应链的深水区。

2020年10月30日,华为首次发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独立品牌HI(Huawei Intelligent Automotive Solution),旨在通过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以创新的模式与车企深度合作,打造精品智能网联电动汽车。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等整套零部件,以创新的模式与车企深度合作,打造精品智能网联电动汽车。

2020年11月25日,华为正式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业务管辖关系从ICT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将智能汽车BU与原来的消费者BG重组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任命余承东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

随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成立,华为内部形成了运营商BG、企业BG和消费者BG三大BG业务,以及Cloud BU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两大BU业务。在提升这三大BG业务增量的同时,BU业务正在成为华为业务的新增量。这意味着,车联网成为华为未来扩张的核心业务之一。车机系统则是华为进军车联网,甚至汽车领域的一个切入点。

2021年1月22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布了一个关于“减速器、动力总成及车辆”新专利。该专利申请号为“CN112248801A”,专利名称为“减速器、动力总成及车辆”。据了解,华为的这款新减速器可以应用于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增程式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通过取消同步环的设置,利用转角、转速的控制,该减速器可实现无动力冲击的换档,缩短了换档行程和同步时间,不仅节省成本,还能改善加速器的工作效率。

华为做智能汽车业务的一项优势是: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诸多技术都和华为领先的通信领域、芯片领域、云服务领域存在诸多技术协同。

5、苹果:苹果造车或成为强劲对手

苹果公司在2016年左右开始涉足自动驾驶汽车系统。有消息称,苹果有可能不久就要推出旗下首款汽车产品icar。最近,苹果调整其无人驾驶负责人、和台积电一起研发专门针对无人驾驶的芯片M1,向和大、贸联、和勤、富田等台湾汽车零部件厂商提出了备货要求,所有事件综合在一起,都预示着苹果汽车已经离我们不再遥远。

韩媒稍早前还爆出,苹果正在接触现代汽车集团(现代和起亚是兄弟公司,同属于现代起亚汽车集团),讨论在开发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充电电池方面进行合作,合作还只是处于初步讨论阶段,而现代汽车正在评估这一提议。

苹果目前最大的优势在于车联网系统以及智能驾驶的相关经验,之前的CarPlay已经有了一定的项目经验,基于APP Store,苹果也有海量的生态可以支撑车联网系统。相比于特斯拉,苹果拥有一个非常庞大的互联网生态,汽车将成为串联起苹果旗下所有生态应用一个最好的载体。但是在车联网领域,海外市场,苹果同样会受到谷歌、安卓系统的挑战。

在技术上,苹果在无人驾驶领域已经积累多年,在无人驾驶相关排行榜上排位也较靠前,未来,苹果推出车型搭载胜过竞争对手一筹的L4级别无人驾驶功能应该是大概率事件;车联网领域,苹果之前的CarPlay项目更是运营已久,在国内外很多车型上都有所搭载。

2020年12月,苹果公司的首款电动汽车Apple Car原型车被曝在美国加州上路测试,但苹果汽车究竟何时量产依然是个未知数。

三、结语

汽车行业智能升级、网联化升级已成为大势所趋。“智能汽车正在颠覆功能汽车,它比智能手机颠覆功能手机的影响范围更大,对经济社会的改变更加深刻,造福社会的效果也会更加明显。”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对智能汽车发展带来的变革进行了如上预测。

有机构预测,在车联网方面,预计2025年全球联网汽车数量将接近7400万台,而中国的联网汽车数量或将达到2800万辆;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在2027年将达到2127亿美元,2019至2027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3%。

从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围绕电动汽车智能网联这一入口,各方竞争愈演愈烈。同时,车企和ICT企业的跨界合作也成为必然。在智能汽车时代,产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将是唯一出路。

(李颖)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