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行业动态

光伏电站2020年终盘点:央企“进击”,民企“退潮”

来源:光伏经纬 801 2021-01-11

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众多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但对中国的光伏电站产业来说,2020年却是热闹非凡的一年。

《2019中国光伏电站资产交易白皮书》数据显示,国内电站交易市场在“531”新政后的交易容量、金额超过了前三年总和,共计完成11起交易,交易量达1295MW,交易金额近90亿。

2020年光伏电站交易则更为活跃。根据媒体统计,2020年可统计的光伏电站总交易规模为6.3GW,总交易金额超200亿元。

2020年的交易情况显示,平价项目已成为促进电站交易向前迈步的增量。

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公布的2020年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项目名单,光伏平价上网项目规模达33.1GW,同比增124%,光伏平价项目远超市场预期,首次超过26GW的补贴竞价项目。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光伏平价项目首超竞价项目,充分说明平价项目回报率已具备吸引力。据悉,目前各大央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扩大装机需求。可以预见,2021年的电站交易将更为频繁。

在全球减排以及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更多的企业开始加大光伏的投资力度。电站EPC业务正逐渐成为央企在光伏领域的的战略重心。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有以中国能建系、中国电建系的若干设计院在纷纷进入光伏电站EPC业务,以特变电工、阳光电源、隆基、正泰、晶科电力、阿特斯等为代表的民营光伏设备企业也开始大规模切入这一领域。

这些企业抓住了市场的机遇,也顺应了时代的变化。

进击的央企2020年,各大央企、国企对于光伏电站的投资热情正在逐步上升。

据业内统计,截至目前包括国家电投、大唐、华能、国家能源集团、三峡等在内的企业共投资超20GW光伏项目,粗略统计涉及金额超3000亿元。其中、国家电投、三峡集团的光伏投资均逼近千亿。

其中,国家电投、华能、三峡、大唐、中广核等为代表的央、国企规划光伏电站项目规模超过32GW,占比超83%。

自年初以来,国企收购光伏电站规模2GW以上,交易金额约为53亿元。从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数据来看,2018年始,央企和国企收购光伏电站的量明显增加,总占比达到43%。

央企对光伏电站的关注度提升,得益于日益明朗的光伏电站平价前景。

此前,财政部、发改委、能源局下发的文件中曾明确:补贴一年下发一次;优先发放光伏扶贫和户用光伏项目;新增装机项目及时发放补贴不拖欠。

这表明,如今安装光伏将不再会被拖欠补贴。

实际上,“降补贴”一直印刻在光伏产业的发展路径中。2011年当年光伏发电价格为每度1.15元,最高时,电站每发一度电就能享受超过0.7元的补贴,此后国家6次下调光伏发电指导价,补贴逐年退坡。

从今2020年6月1日起,光伏电站享受到的补贴最高不会超过每度电0.05元。这意味着,九年时间,补贴退坡幅度超过90%。

基于此,大型电站企业已经转向无补贴项目,以更低的价格进行电站交易,以脱硫煤标杆电价并入国家电网,也就是平价上网。

事实上,光伏进入平价之后,因不受补贴缺口的约束,现金流趋于稳定,同时随着系统成本的不断下降,电站资产收益率已经相对较为可观。

这也导致,现金流稳定的央企在2020年的电站项目获批规模呈翻倍增长趋势。其中大唐、中核、华电等央企获批规模暴增。另此前专注于水电、风电等项目开发的投资商也将目光转投于光伏电站,国家能源集团便是其中之一。

除了带队扩大光伏电站项目规模,央企也在领衔争夺光伏电站的项目资源。

在2020年竞价结束后,大唐等央企已经开始进行土地资源储备。

此外,与地方政府签订开发协议正成为央企进行光伏电站投资的主要方式。国家电投、大唐以项目开发总规模超4GW的优势遥遥领先。累计装机方面,国家电投以超25GW断层式登顶。

紧随其后的是中广核。2019年,中广核累计光伏装机为5.19 GW,截至2020年上半年其累计光伏装机为5.24GW,中广核竞、平价项目共计3.06GW。值得一提的是,中广核共获得2.53GW平价项目,其平价项目持有规模排行第一。

三峡2020年计划新建和续建新能源项目规模约540万千瓦,年底计划完成并网装机300万千瓦。

华能2020年先后和协鑫新能源签署了三批光伏电站购股协议,所交易光伏电站规模总量约为1.13GW,交易金额约44.6亿元。2020年上半年,华能集团新能源项目开工46个、共计4.2GW;新增并网945MW。

从本质上看,光伏电站投资是一种“融资游戏”,光伏电站的采购环节一旦开启,庞大的资金需求便会跟进。电站企业通常考虑如何运用金融手段去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建更多的电站,于民企而言,可与央企合作开发,赚取设备以及EPC方的利润。

在央企高投资热情的加持下,光伏电站的市场空间增大,使得这场游戏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光伏电站已经成为抢占光伏市场的必争之地。

民企新时代与作为投资角色的央企所见略同,以EPC业务为主的民营企业同样对光伏电站抱有极大的期望。

在2020年的资源争夺战中,阳光电源延续去年平价、竞价光伏项目的“黑马”势头,以276万千瓦的总规模脱颖而出。最大的光伏电站EPC企业特变电工也在电站方面继续扩大资源,稳固自己的霸主地位。

某设计院人士明确表示,单纯以EPC作为主营业务的优势已经受限,未来各企业都将逐渐向开发端涉足,以提前锁定项目。

回溯过往我们不难发现,民营企业在电站领域的身份转变并非首次出现。

七年前,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俗称“国八条”);此后,振发新能源、顺风光电、招商新能源(熊猫绿能前身)纷纷在电站领域设立了极高的投资目标。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神秘资本大鳄郑建明携顺风光电以黑马之姿收购了光伏标志性企业——无锡尚德事件。此后郑建明在光伏电站领域挥金如土,先后收购多家企业的光伏电站资产。

2014年,中民投设立五年内投资2000亿元的宏伟目标,宣布将实现累计光伏装机容量20GW。同年天合光能获得云冶新能源90%股权,获得了该公司光伏电站核心资产,收购价折合人民币0.8元/W。

此后,江山控股也在光伏电站领域不断加码。在十多个省连续收购光伏电站,持有量超1GW。

2015年后,协鑫新能源成为光伏电站领域的明星。该公司打造了太阳能电站YieldCo金融平台,并急速扩大电站规模。同时爱康科技也加强了在光伏电站领域的投资布局。

2016年,“先建先得”令行业出现第一个“630”抢装潮,此后分布式电站发展迎来高峰,异常活跃的项目开发,成就了2017年53GW的并网传奇。

不料,2018年“531”新政颁发,上述民营企业纷纷出手光伏电站。由大买方变为大卖方,民营企业主导的电站投资时代落下帷幕。

彭博新能源财经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光伏电站资产交易规模可能出现较大规模提升。基于往年交易规模占累计装机比例进行估计,公开披露的交易规模可能从过去每年2-3GW上升至 5GW左右。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12月10日在“2020年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表示,初步预计,2020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为3500万千瓦,将持续八年保持全球第一。

华创证券研报表示,若2020年户用新增装机量达1000万千瓦,预计将占中国光伏新增装机总量的28.57%,意味着户用光伏正在走向寻常百姓家。

据该研报计算,若按10%的渗透率和3.5元/瓦的单瓦价值估量,户用光伏市场空间或达1.4万亿元,价值尚未被完全开发。

亟需变革然而,光伏电站空间令企业侧目的背后,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待解。

消纳与土地问题,包括明确没有优惠且基本逃不开的土地使用税、有限的土地资源、高昂的土地租金也将影响光伏电站的并网装机。

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司长朱明表示,“十三五”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消纳的问题,“十四五”面临消纳和接入两个问题并存。

“要解决消纳问题。首先要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也就是新一代电力系统。“朱明指出,切实完善和落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的保障机制也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实际上,在庞大的新能源增量面前消纳问题的解决尤为迫切,在成本降低的现实面前则更加势在必行。

2007年光伏产业的平均成本高达每瓦60元,五年后降低至每瓦10元,而2020年的发电成本已经降到了每瓦3元,是2007年的5%。

不过,消纳问题仅仅是光伏电站面临的“拦路虎“之一。

在建设光伏电站的过程中,飙升的土地成本也让从业者深感无奈。

以中国象山港网披露的象山长大涂滩涂光伏项目为例,该项目装机容量约为300MW。最终,某央企以高于租金底价2倍的价格,2510元/亩/年获得该项目的开发权。

近日,行业媒体光伏們报道,浙江某光伏竞价项目的土地租金飙至2500元/亩/年,与领跑者基地项目用地相比,租金翻了十倍。

这折射出,因为土地原因,令光伏电站初始投资增加,或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此外,与土地相关的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因素也是掣肘光伏电站发展的因素之一。

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发电量、项目系统投资以外,包括资金成本(贷款利率)、送出成本、限电、路条费(开发费用)、产业配套等费用,都是影响光伏项目沉重的负担。

可以预见的是,为实现中国承诺的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新能源占比将大幅增加。而单靠央企的投资很难完成每年约8000万到一亿千瓦的投资规模。

国家电投战略规划部战略管理处处长李鹏认为,只有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推动用户侧综合智慧能源商业模式的创新、用户侧自发自用的分布式电源建设、全面放开用户侧的各类交易才能让光伏的规模快速增长起来。

在这场市场机遇下,未来如何破除更多的发展枷锁,是需要行业共同思考的问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