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纳米调控中心杜学敏研究员团队与香港大学Anderson Ho Cheung Shum教授合作以Shape-adaptable biodevices for wearable and implantable applications为题,在国际高水平期刊Lab on a Chip(影响因子:6.77)上发表形状适应生物器件研究进展综述,并被选为当期的封面。该综述总结了可主动适配人体组织复杂曲率表面的形状适应生物器件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形状适应生物器件的设计策略、控制方法及器件在智能织物、伤口护理、健康监测、药物递送、组织再生、神经刺激、活检采样、微创手术等穿戴和植入领域的创新应用,并对形状适应生物器件的现存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Lab on a Chip, 2020, 20, 4321-4341.)。论文第一作者为赵启龙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杜学敏研究员和Anderson Ho Cheung Shum教授。
穿戴式和植入式生物器件的快速发展为疾病诊疗带来了诸多革命性的进步。然而,通常呈平面或简单弯曲形态的穿戴式和植入式生物器件与具有复杂曲率的人体组织普遍存在形态错配的问题,这极大影响了器件的性能和诊疗效果。近年来,基于可按需形变材料构建的生物器件能够主动适应具有复杂曲率的不同人体组织表面,在显著改善了穿戴式和植入式生物器件与人体组织的形态错配问题的同时,还具备适用于微创植入的功能,这大大增强了生物器件在不同疾病诊疗领域的应用前景。
在前期研究工作中,杜学敏研究团队在形状适应生物器件的构建和形状调控策略(Adv. Mater. 2017, 29, 1702231; Research, 2019, 2019, 6398296; Adv. Funct. Mater., 2020, 30, 1909202)及形状适应生物器件在穿戴(J. Mater. Chem. B, 2020, 8, 3519; Matter, 2019, 1, 626; Materials Horizons, 2020, 7, 1341)和植入(Natl. Sci. Rev., 2020, 7, 629; Adv. Funct. Mater., 2018, 28, 1801027; Adv. Mater. Technol., 2019, 4, 1900566; Adv. Mater. Technol., 2017, 2, 1700120; 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2020, 6, 58)领域的创新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综述围绕以上研究以及该领域代表性工作,对面向疾病诊疗的形状适应生物器件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此同时,还对目前形状适应生物器件在生理环境响应灵敏度、形状调控精准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现存挑战进行了讨论;并就未来构建具有感知复杂生理环境能力、可实现从主动形状适应到主动功能适应的下一代智能生物器件进行了展望。
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广东省、深圳市等科技项目资助。
形状适应生物器件:在穿戴和植入领域的应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