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行业动态

生态环境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来源:新华社 971 2020-09-28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习近平主席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勾画了中国未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光明图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哪些进展,这一目标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哪些影响?记者9月25日采访了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

彰显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这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体现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的努力和贡献。”刘友宾表示,国际社会对此高度评价,认为此举体现了中国愿与各国携手共建充满生机、清洁美丽世界的美好愿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向世界传递了信心与希望。

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家园,正面临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我们必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

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

刘友宾说,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

中国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

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

——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投资已经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

——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19年比2015年累计下降超过15%,相当于节能4.8亿吨标准煤,节约能源成本约4000亿元。

——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已达到约60%,通过城镇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在提升建筑运行效率的同时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惠及2100万户居民。

——2010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以年均翻一番的增速快速增长,销量占到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5%。

刘友宾说,通过采取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措施,2005年以来,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192万吨、氮氧化物约1130万吨。

近年来,中国积极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目前,中国试点碳市场已成长为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七个试点碳市场从2013年陆续启动运行以来,逐步发展壮大。

初步统计,目前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1082家非履约机构和11169个自然人参与试点碳市场,截至2020年8月末,七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为4.06亿吨,累计成交额约为92.8亿元。

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秉持多边主义,各尽所能、合作应对。

“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已经做出的承诺,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充分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刘友宾说,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此次提出的新目标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为此,中国将继续保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大的力度,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进相关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切实提升气候治理能力,坚决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目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他指出,多年来,中国始终积极建设性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快速生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将继续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与各国一道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巴黎协定》全面、有效、持续实施。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