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行业动态

固废处置行业迎来发展新空间

来源:中国能源报 998 2020-09-25

自今年9月1日起,新《固废法》正式实施。新《固废法》共设9章126条,新增条文41条,拓展了固废管理范围,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生活垃圾分类、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处理等环境污染防治制度,对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提出更高的防治要求,因此也被称为“史上最严固废法”。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固废法》的实施将导致企业违法成本上升,从而提升企业配置固废相关环保设备的需求,有效打开固废处置行业成长空间。

监管日趋严格

随着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迅猛发展,产业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环境和资源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其中,大宗固体废弃物排放已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工业固废产生量占固废产生总量的八成以上,包括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冶金工业固废等7种大宗工业固废,是固废治理的重点领域。

新《固废法》明确固废污染环境防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强化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监督管理责任。对于工业固废管理,提出跨省转移固废利用的,需向移出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并新增了建立台账,实现固废可追溯、可查询的要求;新增将工业固体废物纳入排污许可制度进行监管的要求。

新《固废法》还大幅提升了违法行为的处罚金额,多项违法行为罚款数额是现行固废法的10倍,其中最高可罚500万元。另外,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固废生产、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主体的信用记录制度,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引导固废全产业链企业规范化经营。

“最严格固废法呼应绿色发展基金大幅提升固废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固废处理产业链有望更加透明、规范化。”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王颖婷指出。

综合利用率有待提升

据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通常是指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物化及生化方法把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过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方式共有四种,分别为综合利用、贮藏、处置和倾倒丢弃。

生态环境部于今年年初公布的《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2018年全国200个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15.5亿吨,综合利用量8.6亿吨,处置量3.9亿吨,贮存量8.1亿吨,倾倒丢弃量4.6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利用处置总量的41.7%,处置量和贮存量分别占比18.9%和39.3%。

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伟看来,综合利用是处理固废的最佳方式。“固废综合利用相当于把固体废物重新转换为可利用的资源,具有较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当前许多工业固废并没得到资源化利用,因为工业固废不像生活垃圾那样由政府财政承担成本,它是谁污染谁治理,企业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有时甚至投入的成本大于能够获得的资源回报,并不合算,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做资源化利用。大家常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但并没有考虑背后的资源化成本。”

2019年初,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通知》称,探索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基地,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向高附加值、多途径消纳、产业集聚方向发展。提出到2020年,建设50个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50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基地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利好固废处置企业

当前,我国固废处理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其中上游行业为固废处理装备制造,主要是固废焚烧设备、尾气净化处理设备、除尘设备、餐厨垃圾处理设备以及污泥干化处理设备等。中游行业按照公司主营业务类别不同可以分为固废处理工程类企业和固废处理运营类企业。下游行业为固废处置衍生行业,主要分为固废掩埋、固废焚烧和资源再生。

“当前,我国的环保产业还很小,大部分是基于国内的市政领域,通过与政府合作的模式获得收益,真正与工业企业合作的环保企业并不多。”王伟表示,“更严格的新《固废法》实施后,将倒逼工业企业提升固废治理水平,加大固废处置力度,这对涉足固废的环保企业来讲,肯定是特别好的机会。”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分析师严明在研报中指出:“新《固废法》拓宽了固废管理范围,提高了环境违法成本,有望加速固废行业细分领域市场空间的释放。环保行业目前政策面持续向好,具有优质资产的固废处理产业链龙头企业将迎来发展空间。”

不过,当前我国工业固废处理仍面临多重问题。“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问题是技术手段单一。固废资源化体量巨大,但在手段和产品上没有大突破,因此需要更有力的技术研发和政策驱动,对好技术给予更大的扶持,鼓励新技术落地。在减少固废排放的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和更新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