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科技前沿

福建物构所基于近红外稀土纳米晶/量子点双激发解码策略实现精准探温

来源: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1226 2020-09-12

近红外荧光比率型温度传感具有较大的组织穿透深度、较低的背景荧光干扰及无创探测等优点,因而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为了避免荧光探测信号相互串扰,传统的近红外荧光比率型温度探测模式采用两个无交叠的荧光发射强度之比作为温敏参数。然而,光在生物组织中的衰减系数具有波长依赖性,因而两个无交叠的荧光发射强度之比这一温敏参数不仅受温度调制,还与荧光信号在组织中的衰减系数及穿透深度有关。因此,利用传统的近红外荧光比率型温度探测模式进行生物组织内温度探测时,所获得的温敏参数会因为光在组织中的衰减而偏离真实值,导致产生温度测量偏差。因此,如何实现生物组织内准确的温度探测依然是一个严峻挑战。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陈学元团队首次提出了利用基于稀土纳米晶/量子点复合物探针的双激发解码策略来实现生物组织内精准温度探测(图1)。首先,利用核壳结构NaLuF4: Nd3+, Gd3+@NaGdF4稀土纳米晶和PbS@CdS@ZnS量子点在两亲分子形成的胶束中进行自组装来构建稀土纳米晶/量子点复合物微球,并将在808nm激光激发下,波长均位于1057nm处的两个分别来自于纳米晶中Nd3+离子及量子点的发射的强度之比定义为温敏参数。随后,该团队利用Nd3+离子与量子点不同的光吸收特性,选用与808nm激光波长相近且共路的另一束830nm激光来单独激发出复合物中量子点的发光,最终通过此种双激发策略将1057nm处重叠的发射信号进行分离,并计算其发射强度比值作为温敏参数。

该团队从实验上验证了双激发解码策略相较于传统近红外荧光比率型温度探测模式在生物组织内温度探测的准确度方面的优越性(图2)。例如,当组织探测深度为~1.1 mm 时,若采用传统的近红外荧光比率型温度探测模式,即采用稀土纳米晶/量子点复合物中位于863nm处的Nd3+离子荧光发射和1025nm处的量子点荧光发射的强度之比作为温敏参数,则所产生的测量偏差为~43°C。在同一实验条件下,若采用双激发解码策略进行温度探测,所测温度与实际温度偏差仅为~2.3°C。该研究工作突破了传统的近红外荧光比率型温度探测模式在生物组织内部温度探测中存在测量偏差这一瓶颈问题,为实现组织内温度精准探测提供了新思路,对于其他类型的比率型荧光生物检测具有方法论意义。相关成果以全文形式发表于《先进科学》上。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福建物构所博士研究生余少桦和副研究员徐金,通讯作者为副研究员涂大涛和陈学元。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支持。

此前,陈学元团队在近红外纳米荧光材料的电子结构、光学性能和生物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例如,揭示了Nd3+在LiLuF4纳米晶中的局域电子能级结构并实现高灵敏温度探测;发展了一种近红外双激发比率型上转换荧光策略实现细胞内生物分子的精准检测;开发出CuInSe2基新型高效近红外二区发光量子点生物探针,并将其应用于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和肿瘤靶向实时成像。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2001589

图1、基于稀土纳米晶/量子点复合材料的双激发解码策略实现精准温度探测的示意图

图2、a) 生物组织内温度探测的体外模拟实验光路图;b) 稀土纳米晶/量子点复合物探针的温敏特性;c) 复合物探针在不同厚度组织下的发射谱;d) 双激发解码策略的温敏参数和传统近红外荧光比率型温度探测模式的温敏参数随组织厚度的变化情况;e) 当组织厚度为~1.1 mm时,利用传统近红外荧光比率型温度探测模式所产生的温度偏差达~43°C。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