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能源局公布2020年光伏发电项目国家补贴竞价结果:覆盖15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的共434个项目纳入了国家竞价补贴范围,总装机容量25.97GW,占前期申报项目总容量的77.5%,同比增长13.95%。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上述竞价总规模远超市场此前预期的20GW。
公布次日,6月29日,一众光伏板块企业上涨,福莱特当日即涨停板,隆基股份紧随其后,涨幅达到6.05%,晶澳科技、通威股份等一众企业皆有涨幅。近日,PVInfolink发布最新光伏产品价格,硅料等产品价格止跌企稳,带动上市公司再次上涨。
然而,此前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座谈会上曾明确,到2021年,陆上风电、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将全面取消国家补贴。
这就意味着,最晚到2021年,光伏发电需要平价上网。光伏扩容、平价上网、企业价值,这几个产业核心变量因而变得扑朔迷离。那么,本次补贴竞价结果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说,有何启示,对于投资者来说,又应如何抉择?
平价上网一波三折
首先,本次补贴竞价意味着光伏平价上网的加速,而平价上网本身的未来发展路径则将继续一波三折。
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统计,今年加权平均度电补贴强度0.033元/千瓦时,相较去年的0.065元/千瓦时,今年降低了0.032元/千瓦时,整体补贴幅度大幅下降。
另外,据相关消息,到2021年,陆上风电、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将全面取消国家补贴,不过户用光伏是否包含其中仍在讨论中。这将意味着,2020年将成为我国光伏电站(户用待定)享受国家补贴的最后一年。
没有了补贴的光伏发电,国内光伏平价上网成为了必要条件。
据相关数据, 2019年国内地面光伏和分布式光伏平均 LCOE 分别为 0.447、0.389 元/KWh,而煤电度电成本则相应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从今年年初的 0.271 元/KWh 降至 4 月底的 0.230 元/KWh,并在 5 月份又逐步回升至 0.270 元/KWh 的水平,虽然波动较大,但明显单价低于光伏发电。
光伏度电成本仍需下降,而在降低成本上,目前主要着眼于两条路径:扩大硅片尺寸以及提高转化效率。
近日,阿特斯、润阳、中宇、晶澳、晶科、隆基、潞安7家龙头达成战略,发布联合倡议。呼吁建立统一的M10硅片尺寸标准,即182mm×182mm。而早之前,以中环股份为首上下游企业选择了210 尺寸。
同时,各家组件厂都在推广大尺寸,一位业内专业人士向新浪财经透露,大尺寸平台可以显著降低产业链成本,大硅片带来的产能提升无需增加设备、人力及费用,将有效降低全产业链的成本。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尺寸的硅片无疑会大大增加制造难度,变相的降低良品率,增加硅片制造成本。此外,大直径拉晶会增加硅棒重量,对生产企业的提拉工艺和后续加工处理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大尺寸的适配性,在于部分设备对于大硅片不兼容,如拉晶炉、扩散炉、 PECVD 设备等,使用大尺寸的硅片需要更新设备,也带来一定的成本增长。
“扩大硅片尺寸就如同化学实验中的升温,而提高电池的转化效率才是绝杀的催化剂”,上述业内人士告诉新浪财经。
据查,2019年P-PERC单晶电池效率提升至22.3%,N-PERT+TOPCon单晶电池、硅基异质结N型单晶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分别已经达到22.7%和23.0%。 预计至2025年HIT电池转换效率可提升至25.5%,相比P-PERC电池、N-PERT+TOPCon电池,转换效率高出1.5%、1%。
同时,政府一直致力于引导企业提高相关转换效率。 近日公布的征求意见稿就明确指出,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多晶硅电池和单晶硅电池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20%和23%。
这将意味着能够推动行业降本提效的新技术导入速度有望加快。 但由于目前整体规模较小且成本较高,短期内无法进入产能爆发期。
一位新能源主题基金的基金经理告诉新浪财经,当前新建产能仍以单晶PERC为主。“这种技术下,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已接近极限,目前光伏发电成本在平价边缘,未来成本还能小幅下降,但若考虑电网消纳能力,则不得不引入储能设备,这样度电成本又上去了,因此技术革新仍是未来光伏大规模使用的关键点”,该人士认为。
光伏装机高增速还能维持多久?
新公布的补贴竞价在总规模上给了市场一剂强心剂,但正如上述投资人士所说,光伏消纳能力是其维持高增速的另一个痛点。
据有关数据,截止2019年底竞价项目实际并网量只有目标规模的三分之一,合计约为8GW。
一位电网的业内人员告诉新浪财经,从电网的角度,并不青睐光伏发电。“电网需要面对用电波峰波谷的问题,因此对光伏等新能源电力的消纳能力有限,20%的新能源用电占比可能是个极限,因此海外主要是分布式光伏发电较火”,该人士表示。
从新增消纳能力的公示来看,数据仍给了行业以及机构短期强有力的信心。不久前,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公告今年全国光伏新增消纳能力为48.45GW。由于电网消纳空间是决定当年新增装机的重要制约因素,此举从短期来看,仍将进一步地促进光伏发电项目落地。
对于长期而言,光伏装机高增速仍然可期。据《中国2050年光伏发展展望》显示,预计2025年和2035年,中国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730GW和3000GW,而到2050年,该数据将达到5000GW,光伏将成为中国第一大电源,约占当年全国用电量的40%。
而目前,我国2019年累计装机容量为 204.8 GW,同比增长 17.23%,几乎占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 其中,去年新增装机 30.1GW,同比下降 32%。
经过测算,按照国家规划,今后五年光伏发电总装机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8.94%,才能达到2025年的730GW,而今年的增长率仅为17.23%,显然差距较大。
此外,海外方面,除中国市场以外, 2019 年其他光伏市场新增装机量为 84.9GW,同比增长约 44%。对于今年装机情况,东吴证券表示,2019年海外市场全年组件价格降幅20%,已经超过历史平均降幅,足以激发全球的需求,但考虑到疫情影响,预计全年海外市场新增装机将达到80-90GW。
其中,疫情对光伏项目影响在于现有项目建设进程和速度后延。但长期以来,考虑到海外光伏发电价格的经济性,海外市场增速可观。
竞争格局的变与不变
首先,前文提到,若想在未来广阔的光伏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批量化生产高效电池才是未来生存之道。
自2019年以来,国内多家厂商布局HIT产能。当前,HIT 电池全球产能约 4GW,规划产能约 20GW,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中试或小批量投运。
钧石能源、中智电力、晋能科技、汉能等国内 HIT 技术领先企业已分别建成600MW、160MW、100MW、120MW 异质结电池产能。多家公司发布 HIT 产能规划,钧石能源、爱康科技分别规划建设 5GW 异质结制造基地,东方日升规划产能 2.5GW,中智电力规划产能 1.2GW。
预计 2020 年将有 4-7GW 以上的 HIT 新增产能投放,一批标杆企业与项目可能在年底到明年投运。未来谁能大批量产业化投运,谁将打破现有竞争格局,重组新格局。
光伏玻璃,位于光伏产业链中游。是一种通过层压入太阳电池,能够利用太阳辐射发电,并具有相关电流引出装置以及电缆的特种玻璃。目前光伏玻璃的竞争格局则十分稳定。
信义光能和福莱特玻璃属于第一梯队,产能分别达7800吨/日和5400吨/日,两家龙头企业市占率合计达52%,形成双寡头垄断局面。前五家主要企业市占率达77%。
据了解,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毛利率相差10%-15%,第三梯队再低5%左右。而我国目前光伏玻璃生产企业共20家左右,2020年业内只有信义光能和福莱特玻璃有新产能投产。
值得注意的是,市占率为8%的南玻A在今年3月募集资金拟建设四条熔化能力为1200吨/天的光伏窑及配套深加工生产线,共计扩产4800吨。
另外,2019年,南玻A的产能为1300吨,位列行业第五,彩虹新能源和中建材分别以2400吨和2110吨位列第三和第四。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拥有垂直产业链的公司仍将保持龙头地位。这其中,前几日市值刚破1500亿的隆基股份与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通威股份最引人注目。
仅用三年就完成了“300亿打造12万吨硅料、30GW电池片”的战略规划的通威股份着实夺人眼球,但从财务数据来看,还是隆基股份更胜一筹。
从财务数据来看,2019年隆基整体毛利率29%,同比增长7%;而通威毛利率为19%,并且多年来隆基的毛利一直比通威的高。
隆基股份的净利润、ROE等经营数据完全碾压通威股份,2015年-2019年期间,净利润方面,在营收后者为前者的1.14~2.37倍时,反而前者净利总为后者的1.26~2.07倍;自从2015年通威的ROE被反超后,隆基股份一直高于通威。
通威股份的董秘在近期一次电话路演中表示,作为垂直型企业,通威胜在规模优势、供应链管理、品牌效应。其还表示,在新技术上,通威正同时布局研发多项新型技术,但不会全盘押注某一种尚不成熟的技术路线。持续地将综合成本做到行业最低是通威的发展之道。
上一篇: Swedbank开始提供太阳能无担保贷款
下一篇: “十四五”氢能行业发展的五个基本判断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