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新材料 - 行业动态

陈光威:被低估的“民族之光”

来源:齐鲁周刊社 1707 2020-05-11

文章来源:齐鲁周刊社 作者:陈润同 黎娜 丛树龙


2020年4月22日,中国钓具产业的奠基者、领航者,中国碳纤维产业化的开创者、先行者,威海光威集团创始人陈光威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活动暨《民族之光:陈光威传》首发仪式在威海举行。


陈光威46岁创业,76岁逝世,他用30年干出两大中国行业龙头,堪称最被低估的“民族之光”。


“陈光威先生是一个谦恭实干、淡泊名利的人。他的一生,留下的文字和音像资料很少。而历史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以何种方式收获名利与地位,而是看他离开时为社会留下了什么。创业三十载,先生成为我国钓具和碳纤维产业的代表人物,他以光威集团这个民营企业一企之力,挺起了国产碳纤维这个民族产业的脊梁,点燃了一道“民族之光”,让人们看到了民族精神的力量。”


山东农民,把一家镇办企业做到世界第一


陈光威1942年生于威海,与鲁冠球、柳传志、任正非、何享健、宗庆后等著名企业家属于同龄人。这一代人经历过战乱动荡、新中国成立、“文革动乱”、改革开放等历史转折,特别渴望在艰难环境中通过奋斗改变命运,常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1987年,陈光威在不惑之年临危受命,将一家濒临破产倒 闭的镇办小厂起死回生,经过十年开拓进取,成为全球渔具领跑者。如今,光威仅渔具业务年产值近10亿元,拥有“GW”、“光星”两大自主品牌,是中国渔具产业综合产能最大的企业。


一位46岁(虚岁)创业的企业家,能创造以上成就已属功德圆满。但是,陈光威在1998年进口中国第一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第一卷中国碳纤维预浸料,开启国产先进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和应用先河。光威的多项碳纤维预浸料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国内技术领先和产能最大的复材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


2002年,陈光威正式成立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



2003年,光威碳纤维研发项目和国家科技部“863”项目攻关方向契合,由此得到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进入“国家队”。2005年,光威“863”项目通过验收,由此开启国产碳纤维在航空国产化应用验证的历程,此为“民参军”。经过两大关键节点,光威逐渐形成“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 -复合材料制品-设备”的完整产业链,完成向科研型生产企业的转型。2017年9月1日,随着光威复材在创业板上市,光威的碳纤维事业迎来跨越式发展,行业领先地位不断加强巩固(截至2020年4月19日,光威复材(代码300699)市值268亿元)。


纵观光威碳纤维发展简史,可以下定论为:光威是中国第一家从事碳纤维研发生产、实现核心装备自主保障、实现碳纤维国产化、国产高端碳纤维主力供应商、改变了世界碳纤维格局的民营企业。


一根钓鱼竿与国家安全牵上关系


陈光威是农民出身,曾在威海的田村镇王家钦村当过大队长、村支书,后来成为镇工办副主任。1987年,按山东的习惯说法已经46岁的他,临危受命,成为一家濒临破产的镇办企业——威海石化科研器材厂的厂长。


上任后,他决定转产鱼竿。2年后,他们自己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条鱼竿生产线,建起了威海鱼竿厂。1997年,年产鱼竿达到了1000万套,成为全球最大的鱼竿生产企业。其间的1992年,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光威集团。仅用了10年,陈光威把一个镇办小厂,做到了世界第一。


碳纤维是一种高性能合成纤维,是应用广泛的高科技材料,也是国防武器装备保障的重要战略物资,被誉为材料界的“黑色黄金”。受“巴统”等禁运条约限制,我国碳纤维技术到21世纪初期仍然没有根本性突破,产业没有建立,成为新材料研发中是为数不多的失败案例,严重制约我国工业、国防、科技发展。


光威原本只做渔具,与碳纤维的关系仅在于碳素钓杆需要用到进口碳纤维材料。然而,由于碳纤维属于军工材料,进口受到严格限制,供给方多次派人调查光威是否将碳纤维用在钓竿生产上。更严重的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碳纤维供应实行“通知式涨价,赏赐性供给”,这不仅意味着光威的未来前景受制于人,而且严重危及中国碳纤维产业发展。陈光威吞不下这口气,他说:“泱泱大国,岂能仰人鼻息?”



1998年,陈光威要建设一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走出打破垄断的第一步。当年,他们花几百万美元从国外进口了中国第一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对方不提供任何服务,买回来后他们甚至连怎么用都不会,只能自己琢磨。第二年,他们就赚回了进口设备的钱。


2001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当年的“863”课题组,其中有一项科研项目是碳纤维。到2002年时,课题组仍一筹莫展。


同时,陈光威成立了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光威得知科技部已经立项研发碳纤维的消息,他毫不犹豫表态要“为国家干点事”。随后的15年里,他们总共投入了40多亿元,这是自筹的投入,不包括国家配套的科研经费。


2004年,他们研发出国产T300级碳纤维,这是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碳纤维;2008年,碳纤维关键装备实现国产化......随后是一系列突破。


被称民族英雄的企业家


在国产碳纤维产业化攻关巨大的资金投入过程中,他承受了常人所不能承受之技术和资金双重压力—— 我国碳纤维产业化技术和装备是被国际企业封锁的,我国企业无经验可借鉴,只能自学成材。


他不仅把钓具业务每年产生的利润全部投进碳纤维研发和生产,还贷款近20亿元。“他将全部家产都做了抵押,直到银行工作人员来要求我签字时,我才知道他的工作有多难。我很生气,也很心疼,就是不签字。我问他,你把我们住的房子都抵押了,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搭进去了,万一还是不行,我们母子住哪儿?孩子上学的钱怎么办?那是他第一次对我低头,求我签字。他不停地对我说,你要相信我,还逗我说,大街上支个帐篷也能住。”妻子王言卿回忆起那段日子就是满眼泪光。


一边是持续的投钱却不见回报,另一边是专业的技术难题一个又一个摆在陈光威面前,这使他的身心备受煎熬。2009年~2013年,一个个技术难关久攻不破,陈光威晚上常常睡不着觉。“每晚两三点,他爬起来开车就走了,一头扎进车间,常常要到早晨六七点才回家。”王言卿说。


他带领光威集团相继突破CCF700、CCF800、M40J、M55J等高强高模高性能碳纤维关键技术,并形成产业化。此后,光威集团陆续承担了多个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工程项目,最终成为我国最早实现碳纤维核心装备国产化,最早提供国产碳纤维国防应用的企业。


▲2004年,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师昌绪来威海光威考查碳纤维情况,与陈光威亲切交谈。


目前,光威集团已经为我国军方提供了近千架战机所需要的碳纤维材料,成为国防军工用碳纤维主力供应商。


作为一个企业家,陈光威没有看到企业辉煌的一刻。2017年4月18日,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看望陈光威,说“你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然而,4天之后,陈光威就因病去世,他是被从工厂直接送进医院的。


住院昏迷时,别人去看望他时,他基本没有什么反应。但有一天,当扎在一线研发攻关高性能碳纤维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张大勇去看望他时,他眼睛里忽然有了些光亮,嘴里呼噜呼噜地想说话。


几个月后,9月1日,光威复材在创业板上市。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我国材料科学界泰斗师昌绪2005年在光威参加一次会议之后为陈光威题词:“发扬威海精神,创建中国碳纤维基地”,并称赞“你为民族争了光!”


这可能不是对一个企业家最贴切的赞成,但却是对一个中国人的最好称赞。



▲1998年,光威从日本引进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


在使命中洞见商业未来的密码


《民族之光:陈光威传》全景式记录了陈光威先生75年光辉灿烂的人生经历,叙述了光威集团从创业、发展、崛起到跨越的32年发展历程。是首部书写陈光威先生自强不息、专攻主业精神的企业家传记。创作团队多维度地地采访了从军方到地方、从国企到民企、从科学家到企业家、从将军到普通员工、从远近亲属到各时好友等所有了解陈光威先生的各界人士,总参与人员多达300余人,先后进行了20余次的调整和修改,内容为23万字。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在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陈光威先生的人生充实而辉煌,他如同高端的复合材料,许多优秀品质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意志坚强、处事果断、有才华、有天赋、目标明确、严格认真、始终如一。这些品质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的、有家国情怀的企业家的情操、能力和智慧。陈光威先生用自己的智慧、心血、情怀和人格魅力创造了一段中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发展史。我们相信,将来回顾这段历史时,所有光威人以及大多数与光威有关联的人们,都会为自己参与了这段历史而感到骄傲,都会为认识陈光威先生这位朴实、真诚、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企业家而感到自豪!”



▲1987年11月,陈光威担任镇办石油化工科研器材厂厂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在给《民族之光:陈光威传》所做的序中指出:在面临国际封锁,碳纤维成了掣肘的难题时,他做出重大决策,投资碳纤维预浸料,走出了万里长第一步;他带领光威试水“863计划”,恳请“给一次失败的机会”,如愿进入国家队;从全套生产设备和工艺到大容量间歇聚合、高效脱单、水洗、高温石墨化炉,光威获得了全套设备和工艺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他舍小利、取大义,让军机用上“中国芯”,爱国心再放光芒;光威如愿挺进资本市场,10年峰回路转,成就碳纤市场的第一股。呕心沥血、摸爬滚打、日夜奋战;国产化、研发、国产化,失败、试制、失败,直至成功;他以实践证明,胜利的密码是坚持不懈,“碳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天道酬勤、天道酬善,历史不会忘记——“碳纤维产业突出贡献奖”对他来说实至名归。碳纤维终将被写入中国战略型新材料发展的光辉历史,陈光威老先生和他的光威集团也已留下一笔浓墨重彩。


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空军少将沈志华,原总参陆航部副部长、陆军少将孙德龙,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徐樑华,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曲家戚建波,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理事长易晓俐,日本上州屋株式会社社长铃木健一,澳大利亚杰威公司总裁特雷弗·莫德雷尔都分别饱含深情地为传记写了推荐词。


陈光威为人极其低调,生前留下的文字、视频、音频资料很少,以至于他逝世的时候都选不出一张合适的照片,只能请人画了一幅遗像。该书出版问世的时候,也找不到一张清晰的人物照片作为封面,只能艺术化处理。



▲《民族之光:陈光威传》(润商文化出品)首发仪式在威海举行。《民族之光:陈光威传》既是一个企业家的时代奋斗史,也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抗争史。


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创作团队始终在追问四大问题,并希望得到解答:


第一,陈光威如何在人生道路上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能做出正确判断?


第二,陈光威如何洞察商业的秘密?他如何在诱惑与陷阱、成功与挫折交替往复的变化中保持初心?


第三,光威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光威模式能不能复制?光威集团的发展路径是否值得借鉴?


第四,30多年来光威集团不断发展的文化基因是什么?下一个30年应该如何传承?


这些问题当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及价值观等都不相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人生境况中的感悟也不一样,难免不会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


很多人认为光威的成功不可复制:陈光威走过的每一步似乎都踩准了行业发展节点,甚至领先半步,即使明知有坑也非跳不可,经常鼓励部下“能不能做得更失败些”;陈光威做出的很多战略决策和投资行为都与商业逻辑背道而驰,聪明人不会在“脱富致贫、回头无岸”的独木桥上一骑绝尘。商业悖论容易将陈光威的成就解读为偶然因素或运气使然,却忽略了他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中所蕴藏的必然性。如果非要总结出一条成功秘诀,那就是陈光威在与自我竞争、与对手竞争、与时代竞争中不断寻找新的使命,而使命中所隐藏的正是洞见商业未来的密码。


这既是一个企业家的时代奋斗史,也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抗争史。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