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绿色化工 - 行业动态

昆明理工王华教授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来源:昆明理工大学 1480 2020-01-10

今天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昆明理工大学、中国铜业、金川集团、北京赛维美和宝钢股份共同申报的“冶金炉窑强化供热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次获奖为王华教授团队第二次获国家级奖励,2012年,王华教授、段希祥教授团队领衔的项目“复杂难处理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近年来,昆明理工大学科研成果丰硕,自2000年至今,学校累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国际科学技术奖1项。

获奖项目介绍

我国是金属生产大国,钢铁和有色金属产能分别连续18年和17年位列全球第一,金属材料是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战略物资。冶金工业能耗大,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9.13%、工业能耗的28.72%,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且很多航空航天、高铁、军工、电子等领域所需的高端金属材料尚不能实现国产化,还不是金属生产强国。

我国冶金炉窑约有14万台,种类繁多,是冶金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用能和加工设备,其耗能约占工序能耗的70%以上,炉窑热效率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从金属提炼到产品深加工,冶金炉窑的强化供热技术水平决定着金属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益,是决定金属材料性能及炉窑节能增效的关键。


冶金炉窑强化供热技术在熔炼炉上的应用

冶金炉窑强化供热的传统方式由于缺乏理论支撑,主要依靠加大富氧/燃料供应量,导致炉体寿命短、金属直收率低、金属工件过热过烧、产品成材率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高端使用要求等难题。如何攻克冶金炉窑强化供热技术的关键难题,已成为冶金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技术需求和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课题。

昆明理工大学王华教授率领校内外产学研创新团队针对冶金炉窑强化供热过程不均匀、不精准的关键共性科学问题及技术难题,经过了27年的系统研究和持续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基础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

王华教授在实验室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的资助下,针对当时国内刚刚起步的有色金属富氧熔池熔炼技术遇到的生产工艺难题,王华教授团队就提出了冶金炉窑动量-质量-热量传递过程非线性协同强化的学术思想,先后构建了熔池气泡搅拌和氧组元定向传递的协同调控机制,建立了冶金炉窑全时空最低燃耗强化供热理论模型,研发了冶金炉窑强化供热系列技术,实现了用最小的气泡搅拌动能达到充分传递和整体强化、减小喷溅、提高富氧利用率和炉窑设备寿命,突破了加热温度不均匀、温度控制不精准导致金属材料性能不能满足高端需求、产品成材率低的技术瓶颈,打破了发达国家高端金属材料热加工精准均匀加热的技术垄断,实现了冶金炉窑节能增效的显著提高。有力促进了我国冶金行业的科技进步和高质量绿色发展。


王华教授在企业指导冶金炉窑强化供热技术的推广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冶金窑炉强化供热系列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近三年累计节能18.4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49.6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效益。


加热炉智能测温及精准调控等技术

此外加热炉智能测温及精准调控等技术及设备还先后出口德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 21个国家和地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