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强监管下,环境监测市场正被撑大。
据第一财经记者掌握的信息,近两年,一批中外环境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加速布局环境监测市场。
4月29日,苏伊士新创建有限公司宣布,与澳实集团签署协议,收购澳实分析检测(上海)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简称“澳实中国”)100%的股权,将业务扩展至第三方环境检测领域。
早在3月初,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执行会长、苏伊士新创建执行副总裁孙明华就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苏伊士将收购澳实在中国的全部实验室,并在中国布局整个化验室网。因为我们看到了将来在土壤、水检测领域的业务增长点。”
孙明华表示,目前外资环境企业进入中国环境监测市场没有障碍,“市场是开放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澳实集团位于中国的实验室最早成立于2004年,核心业务包括土壤污染检测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水、地下水和空气等环境检测服务,检测参数逾1500项,包括有机污染物、金属测试、无机物测试、空气采样和现场监测等。
苏伊士新创建由环境服务公司苏伊士集团和新创建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以大中华地区的水务管理、固废资源管理及水务工程为核心业务。目前,苏伊士新创建在大中华区建设了逾260个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向2000万人口供应饮用水,并在中国内地向13个工业园区提供环境管理服务。
环保监测人员在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检测空气质量。摄影/章轲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根据收购计划,收购完成后,澳实中国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实验室,以及在重庆、武汉和石家庄的办事处,都将并入苏伊士先进技术方案亚洲区业务单元。180多名澳实实验室员工将直接链接到苏伊士集团在全球的技术和研发网络,共享200多个分析实验室及17个研发中心的资源。苏伊士开发的环境质量监测(EQM)数字平台,也将通过该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近两年,环境监测受到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挑动了众多环境监测企业的神经。
集环境监测、治理、服务于一体的先河环保此前公布的2018年度业绩快报显示,该公司营业总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1.75%、37.21%、37.90%。受益于国家环保政策力度加大,环境监测市场放量,先河环保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订单持续增长,使得经营业绩较上年实现增长。
“环境监测至少在未来3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先河环保总裁陈荣强说。
国金证券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孙春旭认为,网格化监测有望成为城市空气治理之标配。孙春旭预测,未来3年大气网格化监测市场空间为设备103亿元,运营费用每年也有27.7亿元,“水质监测也将成为先河环保的未来业绩增长点”。
博天环境目前也已进入到环境监测与智慧环境管理等领域,形成了涵盖检测监测、咨询设计、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核心设备制造、投资运营等覆盖全产业链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集团董事长赵笠钧今年初曾表示,“第三方环境检测行业肩负着重要的时代责任,小行业在新时代可以有大作为。”赵笠钧称,当前,环保督查模式主要靠人的努力,但要实现对环境质量常态化、精细化的监督管理,需要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支撑作用,企业要从未来的需要展开当下的布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摄影/章轲
2015年2月,原环境保护部出台《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有序放开公益性、监督性监测领域。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环境监测,规范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行为,促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良性发展。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为主开展监测活动的单一管理体制。但随着排污门槛的逐步提高,环境监测服务需求与日俱增,政府监测机构显得有些分身乏术。
早在2013年,深圳市就在环境监测社会化改革上先行一步,成立了首个市级环境监测行业协会,该协会以“服务、交流、共享、自律”为宗旨,开展行业规范和促进技术交流。首批加入协会的会员达到59家,涵盖了深圳绝大部分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和环保科技企业。
到2018年底,河北省已建成包括53个国控站、337个省控站、1985个乡镇站、218个省级开发区空气站以及5个港口作业区空气站的全国最大环境空气监测网。
今年4月,在湖北省召开的环境监测科技创新论坛上,有专家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国环境监测市场产值约600亿元,随着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环境监测产业将迎来机遇期。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也称,预计到2020年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900亿元,五年复合增速约为20%。
在去年8月的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视频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表示,稳步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服务社会化。创新生态环境监测等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有序开放生态环境监测市场,鼓励社会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监测活动。
李干杰同时表示,环境监管部门将严厉打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加强对社会监测机构的监管,努力营造公平、诚信、有序的生态环境监测市场,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