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在线讯:近日,为推动落实 “双碳”目标,工信部制定了《“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目前《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有望尽快发布实施。根据《规划》,塑料污染治理是“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信部将鼓励发展高端可降解材料。此外,工信部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 4892 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指出,加大引导力度,推动可降解塑料的广泛推广应用。
可降解塑料,又称可环境降解塑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使其稳定性下降,后较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塑料。
可降解塑料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产品制造和下游应用市场。其中,上游为原材料主要包括PLA、PHA、PGA、PBS、PBAT、PCL等;中游可降解塑料制品主要包括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塑料袋、包装纸、服装、农用薄膜、3D打印材料、医药材料等;下游应用领域较为广泛,涉及包装、电子、汽车运输、消费品、纺织、农业、涂料、3D打印、现代医药、建筑等。
可降解塑料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早在2012年就已经起步,但由于早期市场需求低迷,原料成本过高、产能有限,行业整体发展缓慢,进入市场较早的一些企业甚至因订单长期不足而被迫转型。在2020年“禁塑令”出台以后,作为传统塑料替代产品的可降解塑料市场大幅度增长,订单暴增。
但从行业发展来看,我国可降解塑料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当下,全球生物降解塑料渗透率普遍在3%以下,中国的渗透率为仅0.62%。目前中国现有及在建产能合计约176.7万吨,但中国新限塑政策推行释放的可降解塑料需求将有望达到270万吨,若需求达到预期,供给端缺口仍在93万吨以上。
受益于行业供需变化和政策扶持加码,可降解塑料市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相关数据测算,我国到2025年快递包装、一次性餐具、超市购物袋以及农用地膜对应可降解塑料市场空间分别为150万吨、100万吨、70万吨以及60万吨,目前国内可降解塑料有效产能合计仅约25万吨,缺口巨大。不仅如此,在“禁塑令”出台以后,可降解塑料市场大幅度增长,订单暴增。相关业内人士预测,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的可降解塑料市场将以11.3%的年复合增速增长,到2025年实现500亿元以上的营收规模。
在工信部回复函中,也提到了绿色包装、废弃塑料综合利用等问题。在加强废弃塑料综合利用方面,如塑料地膜、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餐盒等塑料制品的产生和使用量越来越大,相应产生的废弃塑料如不能得到合理处置,将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对此,工信部表示,推行绿色包装、加强废弃塑料综合利用都有利于缓解塑料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下一步,该部会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同时推动完善标准体系和标识制度,提高产业发展质量。特别是会将塑料污染治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重点工程,将大力发展高端可降解材料作为原材料工业“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任务。
上市公司加速扩充产能
由于可降解塑料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相关上市公司纷纷加快扩充产能。从已经公布的半年报、快报、预告数据来看,可降解塑料概念股超七成上半年业绩预喜。新乡化纤、百川股份、新疆天业、华峰化学、齐翔腾达等多股净利润增幅翻倍。新乡化纤净利润增幅最高,公司上半年实现盈利7.38亿元,同比增长24.91倍。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氨纶纤维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上涨,销量大幅增加,氨纶业务毛利率大幅提高。
瑞丰高材:公司在建年产6万吨生物可降解塑料PBAT项目预计于今年9月份竣工调试。
东华科技:公司抢抓可降解塑料产业机遇,现已投资建设一期10万吨/年PBAT项目。
三维股份:公司控股子公司内蒙古三维新材料有限公司拟在乌海市投建可降解塑料一体化项目,项目总投资130.66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90万吨/年BDO、60万吨/年可降解塑料PBAT的产能规模。
未来,可降解塑料在快递、外卖、购物袋等诸多领域有望加速推广普及。
线上消费普及,快递包装替代需求旺盛。2018年颁布的《快递封装用品》系列国家标准首次提出“快递包装宜采用生物降解塑料”,预计 2025年国内快递消耗可降解塑料约为 152万吨。
外卖增长迅猛,一次性餐具替代需求潜力大。2017年 ,美团外卖、行业协会及多家餐饮品牌共同发起《绿色外卖行业公约(绿色十条)》,预计2025年国内外卖产业消耗可降解塑料约为46万吨。
部分场景购物袋需求平稳,可降解渗透率亟待提升。虽然自2008年 “限塑令”推广后塑料购物袋使用量降幅明显,但由于部分场景仍保留基本需求,使用量已经难以大幅下滑,预计2025年国内购物袋产业消耗可降解塑料约为24万吨。
传统农膜污染严重,行业替代空间广阔。国内多使用传统聚乙烯薄膜,缺乏有效治理措施,对土壤和作物影响较大,生物降解地膜有良好发展前景,但行业整体增速较慢,预计2025年需求为15万吨。
下一篇: 多方驱动:我国汽车塑料模具市场一片向好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