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在线讯:2021年,造纸业面对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一方面双碳、能源以及环保等政策不断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原料木浆市场行情波动剧烈,煤炭价格高位震荡,化工品大幅上涨且限量供应给企业经营带来压力。在此背景下,造纸企业积极应对严峻形势,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不少公司仍然确保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
3月30日晚间,造纸业公司荣晟环保与民丰特纸双双公布了2021年年度报告,均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证券日报》记者梳理,A股造纸板块(申万二级行业指数分类)共有22家上市公司,截至3月31日,有13家企业公布了2021年归母净利润,仅有三家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其中,青山纸业、博汇纸业、华旺科技、太阳纸业等四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50%,展现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韧性。
循环、低碳、绿色经济
成为造纸行业发展主题
“双碳”目标之下,造纸企业发展会有哪些变化?作为高耗能产业,造纸产业的未来又该走上怎样的发展路径?
民丰特纸认为,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的日渐趋严,“禁废令”“能耗双控”等政策的实施,环保压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造纸行业门槛进一步提高。“具备规模优势、林木资源、资金和技术实力的造纸企业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落后产能被清出,行业集中度或将进一步提高。”
伴随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造纸行业也逐步经历着从早期的产能分散、工艺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过渡。如今,造纸行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技术进步也十分迅速,循环、低碳、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新的行业发展主题。
荣晟环保表示,公司通过实施绿色节能及智能化升级改造,提高产品设计精度和工艺技术水平,提升自动化程度和机械性能,降低能源消耗,节约生化污泥、纸渣无害化处理成本,实施平台生产、推行全员质量成本控制和精益生产等方式,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双碳目标下,造纸业节能减排压力更大。造纸业属于高耗能产业,当前电力供应对于高耗能企业往往采取单独电价标准,高耗能相对于其他企业电力使用成本更高,所以其在能源方面面临电力涨价的风险。作为高耗能产业,造纸企业应该进行电力集约化改造,一方面,通过优化能源管理体系,来减少能耗,另一方面,可以主动介入光伏、风电领域,以新能源产业对冲电力价格上涨风险。”
原料、成本等因素推动纸价上涨
循环经济模式缓解供需矛盾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多家造纸企业频频发布提价函。比如某公司宣布旗下文化纸系列产品价格上调300元/吨,月内累计涨幅达600元/吨;另一公司的生活用纸原纸出货价格上调300元/吨,一个月内累计价格涨幅达500元/吨等。
对造纸企业来说,当前来自纸浆原料等成本端的压力成了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棘手问题,浆、纸之间也相互影响,价格轮番上涨。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自2003年以来,我国纸浆进口量一直位于世界第一,而且需求量越来越大。“其中,木浆进口量在2020年达到3064万吨,进口木浆占木浆总消耗量的72.8%。从整个原材料市场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较高的依赖程度,导致了整个市场的供需存在较大矛盾。若海外供给不足,将给国内造纸厂带来巨大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造纸企业该如何增强自身竞争力,来抵抗原料、成本等因素带来的剧烈波动?盘和林建议:“造纸企业一方面要固守本业,以集约化来压低造纸产业的成本压力。通过技术改造来推动企业能源管理优化。另一方面造纸企业也要主动出击,谋求多元化产业结构,对冲造纸业的潜在行业风险。”
江瀚则提议扩大国内再生纸浆的生产规模,“特别是提高循环利用,也通过国内的一些速生的植物,如稻草、竹子等一些材料进行纸浆的制作,来进一步降低我们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
荣晟环保表示,利用废纸为原料生产再生纸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造纸行业原料结构调整的要求,也极大节约了国家的林木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公司负责人此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从长远看,随着禁废令的出台和市场对回收废纸的竞争日益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司在持续拓展废纸回收渠道,也会结合销售订单以及废纸价格来适时调整废纸库存,完善库存管理制度和付款保障措施,提升优质原材料获取能力,以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