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塑料颗粒 - 科技前沿

“绿电”催化技术做媒,废弃塑料变高附加值资源

来源:科技日报 1657 2022-06-15

  颗粒在线讯:阳光、风、二氧化碳,用这些自然界中随手可得的材料,就能让矿泉水瓶、一次性包装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废塑料高效转化成工业中常用的甲酸资源和氢气燃料。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研团队在废弃塑料回收研究领域收获多项成果。

  PET废塑料和二氧化碳“负负得正”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一新研究团队使用光伏技术、风电技术等产生的“绿电”,让PET废塑料回收利用升级,不仅产出了高附加值的工业化学品和燃料,还能实现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资源化转化。

  PET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常见的饮料瓶、电视机外壳、灯罩等,很多都是用PET塑料制成的。大量用后即弃的PET废塑料如果不能被合理、有效地回收,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也是对碳资源的一种浪费。近年来,基于光伏技术、风电技术“绿电”产能的提升,2021年以来,赵一新团队就率先开展了“绿电”催化重整PET废塑料联产甲酸和氢气的研究。

  “最初的研究中,我们用可再生‘绿电’催化技术,把PET转化成了甲酸材料和氢气,降低了传统电解水制氢的能耗。”赵一新表示,近期,团队联合北京大学教授马丁对PET回收利用进行了升级,通过“绿电”催化氧化PET废塑料与二氧化碳还原反应,PET废塑料可以只转化为甲酸材料,不仅增加了甲酸的产出效率,也促进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资源化转化。据估算,利用升级版回收策略,每回收1吨PET废塑料可以创造约557美元的经济收益,表现出较高的商业化经济价值。

  同时,赵一新也表示,“绿电”催化升级回收废塑料的研究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还需要克服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在回收过程中,需要使用一定的催化剂。低成本、高性能的催化剂能节约成本、降低能耗、增加有用材料的产出率,这类催化剂材料还亟待开发和研究。此外,要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工艺和设备的开发研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虽然面临很多难题,但这种废塑料转化技术,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低碳型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仍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低碳硬核成果让废塑料变成“宝”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在废弃塑料领域已有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废弃塑料能够破碎形成纳米塑料并在环境中持久累积,了解纳米尺度塑料颗粒的环境行为是精准评估废弃塑料生态健康风险以及低碳回收的关键。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仇浩结合室外采样及室内模拟,明确了影响纳米塑料水环境行为的主控因子,揭示了蛋白冠调控纳米塑料胶体稳定性的作用机制,进而提出了在水处理中通过添加溶菌酶促进纳米塑料絮凝沉降高效回收的新思路,同时量化了塑料颗粒尺寸依赖的环境健康风险,推动了塑料废弃物精细化风险管控与低碳回收体系的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金放鸣团队围绕废塑料的环境危害、无害化处理难、资源化利用率低的问题,开展了废塑料的水热资源化研究,并创新提出了利用聚氯乙烯、PVC等废塑料作为还原剂水热还原二氧化碳,实现了废塑料与二氧化碳协同资源化。团队成功将PVC废塑料百分百脱氯无害化转化为清洁燃料的同时,还将二氧化碳还原为高附加值有机物甲酸,该技术无添加催化剂,工艺简单,展现了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此外,针对化石燃料基塑料的不可持续性与难降解问题,以及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乳酸粮食作为原料的瓶颈,金放鸣团队早期率先探索了生物质废物水热转化制备乳酸技术,近期将水热技术扩展到光催化,将生物质原料扩展到湿垃圾转化,该研究正积极与企业合作,推进工业化试运行。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