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在线讯:◆ 2021年底以来,多个万吨级碳纤维扩产项目相继投产。未来几年,这些产能会逐步释放,将缓解行业供需矛盾,为中国碳纤维产业开启大丝束时代、低成本时代奠定基础。
◆ 大幅扩产亦有隐忧:扩建速度过快,远超需求增长;不少新建与扩建项目,技术进步幅度并不大,并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连涨多年的碳纤维价格显露疲态。百川盈孚数据显示,6月28日,碳纤维主流品种价格较6月初小幅下调。厂家反馈,库存多了,出货有压力。2021年底以来,多个万吨级扩产项目相继投产,“过剩”一词在业内被越来越多提及。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持续上涨3年后,中国碳纤维价格高于国际水平,风电等下游行业采购积极性不高,碳纤维价格若能降到合适水平将利好整个产业链。
万吨级产线争相上马
碳纤维是由聚丙烯腈或沥青、粘胶等有机纤维,在高温环境下经碳化形成碳主链结构而得到的无机高分子纤维。因力学性能优异,碳纤维被誉为21世纪的“新材料之王”“黑色黄金”。碳纤维与树脂、金属、陶瓷等结合后能形成先进碳纤维复合材料,从火箭、大飞机、轮船,到风电、光伏、储氢罐,再到高尔夫球杆、羽毛球拍,其都有着广泛应用。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碳纤维总需求为62379吨,同比增长27.7%。其中,国产纤维供应量为29250吨,占总需求的46.9%。2021年底以来,多家公司投产碳纤维万吨级扩产项目。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披露,碳纤维原丝供应商吉林碳谷拟在该区投资12亿元,新建年产6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原丝项目。目前,项目已完成预选址,待提请入区评审会审议后,即可签订入区协议。
吉林是我国最大的碳纤维产业基地。吉林化纤集团是该省碳纤维产业实施主体,旗下核心资产包括吉林碳谷、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生产商吉林化纤。
最近一年,吉林化纤集团扩产项目加速落地。以碳纤维原丝为例,截至一季度末,吉林碳谷拥有原丝柔性化生产线产能4.5万吨,其中4万吨于今年初达产。在建的15万吨一期项目若于8月如期投产,预计贡献4万吨至6万吨产能。
此外,中复神鹰、光威复材、上海石化等也将上马万吨级项目。
中复神鹰董秘金亮介绍,公司在青海西宁扩建的第一个1万吨项目于2021年9月投产;第二个1.4万吨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在今年底投产。
光威复材是我国最早量产碳纤维的企业,公司业务涵盖聚丙烯腈、原丝、碳纤维及下游多种复合材料。资料显示,内蒙古光威碳纤维项目规划产能1万吨,争取在今年底前投产。
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上海石化“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正加速复工复产,项目计划在2024年全部完成。
碳纤维专家、广州赛奥碳纤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刚认为,2021年至2022年是碳纤维行业的战略机遇期。中国构建了工业应用碳纤维的产业基础,培育了一批相关企业,大部分技术达到较高水平。上述扩产产能在之后几年会逐步释放,将缓解行业供需矛盾,为中国碳纤维产业开启大丝束时代、低成本时代奠定基础。
大规模扩产的隐忧
百川盈孚数据显示,6月28日,国内碳纤维价格小幅下滑。T300级别12K碳纤维市场参考价175元/千克;T300级别24/25K碳纤维参考价每千克145元至150元;T300级别48/50K碳纤维参考价140元/千克,上述品种价格较6月初均有小幅下调。这种小幅下调的状态,从今年4月就开始了。
百川盈孚碳纤维分析师宋佳表示,碳纤维价格调整原因在于:在供应端,碳纤维新增产能陆续投产,T300级别大丝束产量增加明显;在需求端,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下游用户接单积极性减小,另一方面部分订单转移,国内需求减少。
相较之下,2021年中国碳纤维行业可谓“一丝难求”。林刚分析称,过去3年多时间,以风电为代表的市场需求突飞猛进,有效供给相对不足,导致碳纤维价格大幅上涨。
但碳纤维产业的扩产势头,也让林刚有所担忧:扩建速度过快,远超需求增长;不少新建与扩建项目,技术进步幅度并不大,并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简单重复扩建不可取。如果行业不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轰轰烈烈’干下去,行业很快会进入价格血拼阶段,非航空航天应用企业可能再次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境地。”
不过,反对“过剩”观点的人也有不少,券商研究员是其中代表。他们认为,碳纤维需求潜力很大,如初具规模的风电、光伏行业碳碳复材及氢能汽车配备的储氢气瓶等压力容器、轨道交通等。但是,目前碳纤维价格过高,限制了碳纤维应用推广。随着技术进步、设备本土化、规模效应显现,整个产业链成本有望下降,届时下游应用能进一步打开,需求一旦大量释放,能有效消化新增产能。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