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在线讯:尽管受到供应链不稳定等因素困扰,储能产业去年仍爆发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初步统计,2022年,我国共投运储能项目259个,总装机功率为20.75GW;其中电化学储能项目236个,装机功率达5.66GW/12.29GWh。各项指标较2021年明显提速。
“在系列重磅政策的支持下,储能已逐步形成独立赛道,正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2023年储能产业政策和实施细则会加速落地,补贴类、示范类、储能聚合应用类、电力改革类、储能安全类政策会频频出台,不断出现新的热点,储能新技术应用也将得到更好地验证,产业继续保持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
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新型储能正迎来全新的历史使命。东吴证券研报表示,得益于中美大储(大型储能)和欧洲户储(户用储能)的爆发,预计2023年、2025年全球储能容量需求分别为120GWh、402GWh,2023年同比增长134%,2022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98.8%。东方证券预计,未来3年储能产业的复合增速为91%。
政策驱动需求大增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以风光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扩容,但因其天然不稳定性,发电侧的大型储能配备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刚需型成长赛道。
...........................................................................................................。
政策是推动储能产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新型储能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
“顶层规划设计完毕,方向明确,任务清晰。”刘勇认为,2022年是我国储能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一是纲领性政策文件正式落地,提振行业发展的信心;二是“一体两翼”政策趋于丰满,明确行业发展目标,储能项目的技术经济性得到验证;三是支撑性政策出台频次快、覆盖面广,护航行业可持续发展。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以风光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扩容。由于太阳光照及风力变化的天然不稳定性,原有能源结构中供给端的可控性将持续下降,如何满足不断快速增长的新能源电力消纳需求迫在眉睫,发电侧的大型储能配备成为能源结构转型带来的刚需型成长赛道。
“强制配储是我国当前储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东方证券相关研究员分析。据统计,2022年6月以来,随着系列政策的落地,大储经济性有所好转,项目招标随之加速启动,2022年公开招标超过41.6GWh。
市场已经跑到前面。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不完全统计,2022年规划拟建的储能项目达到922个,总规模达到417.87GW。其中,电化学储能项目共617个,总规模为55.73GW/120.74GWh;新能源储能项目非电化学储能项目25个,规模为8.89GW;抽水蓄能项目共280个,规模高达353.25GW。
海外市场也有较为明确的增长预期。随着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欧洲户用光储高经济性已得到市场的认可,渗透率正加速提升。东方证券预计,2023年欧洲储能市场总需求为30GWh,对应出货量为70GWh,分别同比增长113%、95%。另据BerkeleyLab统计,美国储能项目备案正在快速增加,截至2022年11月底总备案为22.53GW,上年同期为13.13GW,同比增长71.6%,惯性力量推动这个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继续保持增长。
模式成熟成本下降
目前储能市场已形成以磷酸铁锂电池储能为主要路线,钠电池快速优化形成部分替代,多种电池路线补充的发展格局。这推动储能成本持续下降。“预计未来5年,储能成本还将降低30%。未来10年,储能成本将再降低70%至80%。”
...........................................................................................................。
日前,山东莱州最新一期光储融合电站项目成功并网,这座由阳光新能源开发建设的360MW+60MW/120MW光储融合项目建成。公司称,这是当前我国最大的光储融合项目。
青海省单体容量最大的共享储能电站、西藏最大光伏保供项目、湖北省内单体最大集中(共享式)储能电站、湖南省首个全容量并网的10万千瓦储能电站、中国石油首个风光储一体化开发新能源项目……2023年元旦前后,一批带有“首个”“最大”标签的储能项目实现并网。据不完全统计,去年12月以来,累计并网储能项目已有近30个,规模超1.3GW/2.8GWh。
“大量示范项目的投运,有助于产业标准的建设、市场机制的完善、商业模式的成熟,以及技术的迭代升级。”长江证券相关研究员分析。此前,国家能源局发布通知,鼓励新能源项目“应并尽并、能并早并”。
市场对产业发展的信心还来自储能成本的持续下降。据了解,目前,储能市场已形成了以磷酸铁锂电池储能为主要路线,钠电池快速优化形成部分替代,多种电池路线补充的发展格局。随着对户储及大储需求的增加,电池技术的进步将推动储能行业的增长。
“预计未来5年,储能成本还将降低30%。未来10年,储能成本将再降低70%至80%。”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表示。统计显示,锂离子电池组的成本在过去10年里下降了80%以上。
此外,基于强制配储的需求,储能装机与风电光伏装机节奏密切相关。预计2023年风电光伏建设进度加速,也将给储能市场带来更多需求。据东方证券研报,随着上游硅料新增产能投产,预期带来光伏产业链降价,光伏电站装机需求同比高增;同时,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风电主机厂降本趋势明确,风电投资成本明显降低。
百舸争流技术为王
巨量的市场需求,吸引了众多市场主体的参与,各类技术呈现出百舸争流的态势。“技术是推动储能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化解储能行业面临的成本、寿命、安全等难点痛点问题的终极手段。”
...........................................................................................................。
巨量的市场需求,吸引了众多市场主体的参与,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铅碳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熔盐储热……各类技术呈现出百舸争流的态势。
“技术是推动储能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化解储能行业面临的成本、寿命、安全等难点痛点问题的终极手段。”刘勇说,只有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才能更好地促进储能行业的商业化、规模化发展。
刘勇介绍,行业领跑者已经推出多项储能新技术,诸如采用大容量、长寿命电芯、构网型储能等新技术,以及加强消防安全配置,实施闭环退役和废旧电池回收等,降低储能的初始投资成本和全寿命周期成本,提升储能的可靠性和本质安全水平,实现与电网的友好互动和高效支撑。
占据整个储能系统成本约70%的电池组,是储能产业最大的一块“蛋糕”。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中创新航、鹏辉能源等一批电芯厂商,纷纷与政府、大型国企央企、产业链下游和海外企业牢牢绑定,并开始延伸到系统集成和项目开发。
以宁德时代为例,公司与阳光电源、协鑫集团等合作,2022年以来已先后与美国FlexGen达成未来3年10GWh的供应协议、与英国GreshamHouse达成近7.5GWh长期供货协议。同时,公司还与中国华电、国家电投、三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能建等达成战略合作。据不完全统计,宁德时代已在全球交付超过100个大型储能项目,覆盖中美英德澳韩等储能主要市场。
集成商是产业争夺的另一个焦点领域。公开信息显示,当前系统集成玩家除了原有的“储能老兵”外,系统集成已经成为光伏风电、电池、电力电网、电力设备等领域,以及一些跨界而来的各类技术玩家组成的“大本营”,参与者包括华为、隆基、协鑫、晶科、阳光电源、科陆电子、平高电气、三一重工等一批知名企业。
“会做集成跟能做集成有天壤之别。”高工储能董事长张小飞表示,当前的储能形势迫切呼唤“专业系统集成”,对系统各部件实现电力、电子、电气等方面高度耦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个核心组件是储能变流器(PCS),是连接储能电池系统和电网的双向电流可控转换装置,在储能系统中价值量占比约10%。IHSMarkit日前发布的2022年储能逆变器报告显示,中国储能PCS市场份额整体呈上升趋势,阳光电源、科华数据和上能电气等公司出货量领先。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是储能逆变器的核心部件,直接决定储能变流器的性能,目前供应仍较为紧张。
来源:上海证券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