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低碳环保 - 行业动态

“个人碳账户”助力减排 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来源:经济参考报 1739 2023-06-27

  颗粒在线讯:种树、乘公交、少用一次性筷子,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以让人们在碳普惠、碳交易平台上赚取收益。在这样的市场机制激励下,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低碳行为,都可汇聚成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力量。

  碳普惠飞入寻常百姓家

  事实上,随着碳普惠的发展,碳减排开始从企业飞入寻常百姓家。

  碳普惠是一项创新的自愿减排机制。这套机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碳金融”的方式,具体量化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并赋予一定的价值,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实现了个人碳减排“可记录、可衡量、有收益、被认同”。

  早在2015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碳普惠试点。近年来,多种类型的碳普惠机制越来越丰富。6月初,武汉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市民扫码登录即可创建个人碳账户,践行乘坐公交地铁、租用共享单车、减少一次性用品等低碳行为后可获得碳普惠减排量。

  而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集团不久前也联合南京邮电大学上线了货运行业司机碳账户体系,首批“碳账户”率先向全国3000名货车司机开放。山西运城的货车司机范师傅通过碳账户减少空驶率,6月前半个月减碳1.51吨,获得平台发放的三张优惠券。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一些企业内部也推出了碳普惠试点。如,碳阻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就在公司内部推出了碳减排兑换商品试点,在员工间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碳普惠走向大众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以前,如何准确计算个人减碳数量并形成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是最大难点。”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天说,随着数字经济和智能商业兴起,个人衣食住行的碎片化碳排放有了量化的可能,促进碳普惠走进日常生活。

  个人碳账户将成无形资产

  今年春天,贵州遵义的林农张朝福在CNS碳汇宝上,上报了竹林碳汇项目。短短三个月,张朝福卖出碳汇577吨,收入2.3万余元。

  3月,中钢科德孵化器(天津)有限公司上线CNS碳汇宝平台,面向企业和个人开放碳排放购买指标。截至目前,已有277户个体账户注册。浙江的茶农、甘肃的林农、贵州的竹林大户,都在这个平台上售卖碳减排指标。

  该平台侧重服务小项目,活跃着不少小微农林户,项目规模在100亩至1万亩。记者在交易平台看到,目前茶园减排碳汇量每吨40元,竹林为每吨50元,胡杨林为每吨60元。平台目前的碳汇交易量达3350吨。

  “农户上报减排项目后,我们派技术专家去现场核查计算减排的碳汇量,按照平台价格对外公示,确保真实合理、童叟无欺。”中钢科德孵化器(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于蛟说。

  这是当前碳普惠比较典型的方式之一。去年11月,由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的“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发布的我国首个《个人碳账户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各地、企业和金融机构推出的个人碳账户,以“量化减排+正向激励”为核心价值,为个人碳减排赋予如消费权益、实物兑换、公益荣誉、生态贡献等价值。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市场激励建立后,个人碳账户将成为一个人的无形资产。“市民可以用碳普惠减排量兑换实惠和奖励,使减排量成为自己资产的一部分。”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碳普惠减排量以兑换商品为主要激励方式。业内对个人碳账户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仍存观望态势,不过有业内人士乐观估计,未来碳普惠减排量,有望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交易品种体系,优先被用来抵消碳排放。

  事实上,2017年,就职于河南省豫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白领李爱国,就成了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注册个人账户的试水者。在这里,碳交易与股票交易类似,交易对象为碳排放配额,一吨起卖,2017年价格约为每吨11元,近年来一路上涨,以6月16日为例,当日收盘价达到46.85元。“如果持长线,肯定稳赚。”李爱国对此信心满满。

  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记者了解到,个人消费端的能耗远比想象得要高。去年,九三学社中央提出《关于加强个人碳排放行为规范法制建设的提案》表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能耗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至50%。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公众的低碳意识仍然不足,可以利用市场化手段不断开拓“卖碳”应用场景,促使公众提升绿色低碳意识。

  今年4月公布的《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逐步制定和建立覆盖衣、食、住、行、用等个人生活领域的碳减排评价规范和场景,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公众参与碳减排活动提供多元化的路径选择。

  业内人士指出,应鼓励相关单位和企业设立内部个人碳账户,将步行上下班、光盘打卡、回收衣物等减排行为换算成积分,再配合一定的年假、奖品等鼓励,在小范围内率先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全社会绿色生活方式转变打下基础。

  银行在降低个人碳排放方面也大有可为。记者了解到,一些银行搭建对接生活缴费、电子账单、线上转账等金融场景的“碳账户”,用户的绿色低碳行为可计量、可追溯,还可以兑换商品、优惠券,让个人碳减排量资产化、价值化,受到市场欢迎。

  与此同时,我国相关标准的不断完善也为开拓新场景提供了指引。去年,中国节能协会发布《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个人碳减排激励管理规范》团体标准。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家表示,这是首次以标准的形式,较为系统地回应了个人碳减排激励遇到的挑战和难题,对全社会推动个人绿色低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