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北京、上海两个特大城市正式进入生活垃圾分类时代,“无废”理念从城市扩展至农村,新版“禁塑令”正式出台。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中,全国各地加大医疗废物的处置与监管力度,医疗废物得到妥善处置,筑牢了环境安全防线。
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正式告别了“洋垃圾”……
随着一揽子政策法规的落地生效,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个标志性举措陆续推出,“十三五”规划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固体废物处置监管、“无废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以法律法规为引领,加快构建一核多元的制度体系
2020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全票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确立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明确了生活垃圾分类、禁止固体废物进口等中央改革任务有关规定,对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农业固体废物等进行分类管理,填补了快递包装、医疗废物等管理制度的空白。
随着新法出台,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加大宣贯力度,着力推动落实。编写法律条文释义,进行权威解读,组织专家撰写系列解读文章;举办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培训班,7200余人在线参加培训;明确任务分工,针对重点条款细化落实要求,将新法理念贯穿全过程。
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开始实施,相关配套政策标准相继出台,搭建起了用最严格、最严密法律制度管理固体废物的“四梁八柱”。
完善配套措施,引领绿色生产,牢守环境底线——
查漏补缺,完善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环境标准体系,生态环境部紧跟形势变化,修订了一般固体废物标准、危险废物标准,同步制定医疗废物标准;
推进修订危险废物许可、转移管理办法,制定出台危险废物鉴别、填埋、焚烧等一系列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
动态管理《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针对产生环境与健康风险的主要环节,依法依规加强管控,让法律法规始终与环境要求相匹配。
广泛凝聚共识,倡导绿色生活,着力实现源头减量——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推动群众习惯养成、加快分类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加快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
生态环境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多元共治,分步有序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等塑料制品,推广应用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
聚焦重点领域,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两场“战役”在2020年初交汇。面对疫情导致的医疗废物急剧增加趋势,生态环境部第一时间安排部署,确保医疗废物处置环境监管和服务100%全覆盖,确保医疗废物100%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和安全处理处置。目前,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200余吨/天,相比疫情前增加27%,全国医疗废物均得到妥善处置。
降风险,提能力,重排查,医疗废物处置是全国固体废物治理的一个缩影。这5年,生态环境部始终聚焦重点问题,开展排查整治,推动固体废物处置能力稳步提升。
找准突出风险点,提能力、降成本,缓解危废处置压力——
2019年,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的指导意见》,推动地方持续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建设。近年来,各地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大幅度提升,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利用能力和处置能力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了1倍和1.6倍,处置价格明显下降。
聚焦重点区域,紧盯重点行业,筑牢环境安全防线——
组织开展长江经济带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对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问题进行全面摸排核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以危险化学品单位和化工园区等为重点,排查整治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隐患。
固体废物处置是一场联合战。近三年,生态环境部会同海关总署等14个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落地见效。经过不懈努力,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胜利在望。
固体废物处置须打通“全链条”。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不断完善国内回收体系、强化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倒逼国内再生资源行业从“小散乱”转为高质量发展,彻底破除末端治理牢笼。
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系统深入谋划“无废社会”总蓝图
高新增、高堆存,曾是我国固体废物的总体写照。如何让社会从吞噬资源的“消耗体”变为“循环体”,我国以“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为抓手,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化”原则贯穿转型发展的全过程。
2018年12月以来,生态环境部与18个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认真指导“11+5”个试点城市及地区扎实推进试点工作。试点城市及地区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编制了高水准的实施方案,共安排900余项任务、500余项工程项目,涉及金额投入1200余亿元。
3年探索,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技术体系建设形成支撑力,制度体系建设基础逐渐夯实,各地初步凝练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
创新引领,针对施策——
“11+5”个试点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各异,各城市针对自身特点开展探索。辽宁盘锦市建立“前端收集收运城乡全覆盖”+“末端多源固废园区化协同处置”系统化解决方案;江西瑞金市依托脐橙产业开展种养循环农业示范,推行种养平衡、绿色生态发展模式;福建光泽县形成从肉鸡饲养到肉鸡宰杀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资源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安徽省铜陵市以铜发绿色产业投资基金为基本盘,撬动更多优质资金投向“无废城市”建设领域;河南许昌市利用“无废城市”金字招牌吸引了9个对德战略和技术合作项目,7.9亿元的投资有力推动传统支柱产业升级;国家开发银行拟授信40亿元资金支持江苏徐州市“无废城市”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长效机制——
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为跨部门协作推进垃圾分类、包装废物回收提供遵循;针对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中的突出短板,“11+5”试点城市和地区提出了300余项制度体系建设任务;广东深圳市编制完成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草案),山东威海市、江苏徐州市启动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立法工作,浙江绍兴市探索危险废物跨区域处置生态补偿制度。
5年筚路蓝缕,5年成绩斐然。加强固体废物处置的氛围已经形成,“三化”理念深入人心。
“十四五”开局年,“无废社会”图景正在描绘,美丽中国建设再上新征程。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