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堂 - 科普 - 科学史上的今天

电子的发现者——汤姆逊

来源:颗粒在线 2114 2019-12-18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是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以其对电子和同位素的实验著称。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1856.12.18-1940.8.30 | 来源:Wikipedia

一幅他正在研究阴极射线管的肖像挂在实验室的麦克斯韦讲演厅里。

1856年12月18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父亲是一个专印大学课本的商人,由于职业的关系,他父亲结识了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些教授。

汤姆逊从小就受到学者的影响,学习很认真,十四岁便进入了曼彻斯特大学。

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受到了司徒华教授的精心指导,加上他自己的刻苦钻研,学业提高很快。

1876年,即二十一岁时,他被保送进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

1880年他参加了剑桥大学的学位考试,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取得学位,随后被选为三一学院学员,两年后又被任命为大学讲师。

他在数物理学方面具有很高修养,发表了《论涡旋环的运动》和《论动力学在物理学和化学中的应用》论文。

1884年,28岁的汤姆逊在瑞利的推荐下,担任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物理学教授。

1897年汤姆逊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的实验中,证明了电子的存在,测定了电子的荷质比,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


阴极射线(蓝线)随着电场方向的改变(黄色区域)而发生偏转 | 来源:Wikipedia

1905年,他被任命为英国皇家学院的教授。

190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6年任皇家学会主席。

1919年被选为科学院外籍委员会首脑。

汤姆逊在担任卡文迪许实验物理教授及实验室主任的34年,桃李满天下。

1940年8月30日,汤姆逊逝世于英国剑桥,终年84岁。

他的骨灰被安葬在西敏寺的中央,与牛顿、达尔文、开尔文等伟大科学家的骨灰安放在一起。

在汤姆逊的一生当中,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他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经历。

汤姆逊在28岁时,报名申请了卡文迪许教授职位(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他曾述说:“没有认真考虑过这项工作和所要负的责任”就申请了。

出乎意料的是,他尽然成功当选,成为第三任卡文迪许教授。

为此,汤姆逊说:“我觉得自己像一个钓鱼的人,用一只轻巧的钓鱼具,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抛出了一线钓丝,钓到了一条鱼,这条鱼太重而使这个钓鱼的人不能把它吊到岸上来。我觉得接替一位像瑞利勋爵这样享有盛名的人是困难的。”

就任后,汤姆逊立刻着手更新实验室,引进新的教授法,创立了一个极为成功的研究学派。

接二连三的新发现像潮水般地从卡文迪许实验室涌出:电子,云雾室,关于放射性的早期重要工作以及同位素等等。

卢瑟福、威尔逊、斯特拉特、汤森、巴克拉、里查生、阿斯顿、泰勒......

在他的领导下,卡文迪许实验室相继涌现出一批科学巨人,他们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古人言:虎父无犬子。

他的儿子也是他的学生,乔治·佩吉特·汤姆森(George Paget Thomson)因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获得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桃李满天下”才是最美的赞誉 | 来源:百度图片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词条-约瑟夫·约翰·汤姆逊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