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学发展史上,1974年11月10日是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同时诞生“两个重粒子”:一个是由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所领导的研究组,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发现的,起名叫J粒子;另一个是由美国科学家里奇特小组,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斯坦福直线加速器发现的,起名叫ψ粒子。
在两个重粒子都不带电,寿命都较长,可以存活的时间都是0.1X10-19秒,虽然看起来非常短命,但比当时的其他新粒子寿命要长1000倍。
按照丁肇中的话说,这就好像是“在一个村子里,突然发现了一个居然能活1000岁的人!”
人们普通猜测,“这两个新粒子”一定比以前所发现的新粒子有特别之处。果然,它们不仅都具有寿命长的特点,还都由第4中夸克组成,其他特点也非常相似。
再经仔细比较,发现它们就是同一种粒子,居然在同一天、不同地方、用不同方法降生,其可堪称奇迹。
于是,人们将两个不同的名字组合起来,称它为J/ψ粒子。
发现J粒子实验的难度极大,按照丁肇中先生的比喻,它犹如下雨时,如果每秒中有100亿个雨滴在一个地方下落,你要在其中寻找一滴带蓝色的雨滴一样。
J/ψ粒子的发现,震惊了物理学界,人们称这个粒子的发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这个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了第4种夸克,对半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家努力寻找自然界的第4种力的作用也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第5种和第6种夸克的发现开启了大门。
J/ψ粒子成为近年来粒子物理学的最重大发现,为此丁肇中和里奇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文转载于《科学历2018历史上的今天》,由科学π工作室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上一篇: 复杂学与圣塔菲研究所
下一篇: 海蒂·拉玛:史上最美的女发明家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