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堂 - 科普 - 科学史上的今天

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及未来

来源:颗粒在线 1190 2019-07-13

深蓝、沃森、亚马逊Echo、谷歌AlphaGo、无人驾驶汽车、苹果个人助理Siri……这些耳熟能详的事例都是人工智能自创始以来成熟的应用。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势不可挡。它早已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们的身边。想象一下,你每天被智能闹钟唤醒,智能管家会提醒你下一刻需要做什么,踏出家门坐上智能汽车,智能秘书全程安排你的工作计划……生活舒适简约,工作高效高质,让你拥有更充沛的精力与亲人好友联络感情。你是否做好了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准备呢?

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人工智能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本文带你简单读懂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及未来。

1956年7月13日,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认知科学家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联合马文·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 )、纳撒尼尔·罗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在美国新罕布什尔的汉诺威市达特茅斯学院组织了为期2个月的达特茅斯大会。达特茅斯大会将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组织在一起,这次大会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概念,达特茅斯大会的首次召开标志着人工智能这一新兴学科的诞生,并确定了人工智能工程“精确地描述人的学习能力和智慧,并利用机器将这种能力与智慧加以模拟”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从1956年被确定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已经有62年的历史,在60多年里人工智能历经了三起两落的发展阶段,有着无数的研究者们为之努力奋斗着,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和西摩尔·帕普特(Seymour Papert),常被人们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类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更有可能超过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发展至今,仍然处于被动执行的初级阶段。简单来说,人工智能的基础就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所需要实现的一切功能,必须依靠人提前输入程序代码和算法设定,而不能依靠它自身获取新知识和产生新功能,更不能拥有自我意识。

当前,人工智能仍处于冷冰冰的机器与活生生的生物体相互“交流”的阶段,它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指纹人脸识别、声音虹膜识别、智能搜索、机器视觉、智能医生、自动博弈和无人驾驶汽车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人工智能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人类史上每一次的技术变革,在带来极大进步与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各种预想不到的问题和困扰。人工智能同样如此,我们的理想目标是让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是当人工智能跳出人类框定的算法而学会独立思考的时候,它是否会取代人类呢?答案留给时间来验证吧!

科学小讲堂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AI):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