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9月,在德国哥尼斯堡召开的“纯粹科学认识论研讨会”上,著名的奥地利丽美国数学家库尔特·哥德尔发布了“不完全性定理”。
1930年10月,哥德尔再次就“不完全性定理”在科学院做了公开的演讲,题目是“逻辑和自然科学知识”。接着,在1931年3月25日,他又以“数学原理和相关体系中不可判定命题的研究”为题写成论文,正式递交到了德国物理和数学大会上发表。
库尔特·哥德尔(Kurt Gö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奥地利-美国双国籍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其最杰出的贡献是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指出,如果在一个数学体系中,即使这个体系是以初等数学形式出现的,其中也会存在着一个命题,它既不可能用体系里的公理和推理证明,也不能用体系中的公理和推理否定,也就是说,这个命题的“真”与“假”不可能在体系内部得到完全的判定。
数学是科学的基础,虽然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造成“公理化”的数学灾难但是,它也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首先,它预示着由于不完全性”的存在,将有许多不可解的科学问题或否定性的科学结论产生,从而使科学成果存在有“局限性"。
此外,哥德尔的定理不仅具有数学意义,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意义。它的深刻性表明,在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数学定理能像它那样,对人类的认识论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它意味着科学“香定”比“肯定”更具有普遍性。也意味着科学“否定”的功能并不比“肯定的功能差。
在科学上,一个否定结论的形成往往标志着一个新科学方向的创生。
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改变了人类关于宇宙认识的看法,在宇宙面前,人类对数学或对任何科学地位的看法被迫做出改变。哥德尔的这一思想也得到了一些物理学 家的呼应。
霍金曾对此不无感慨地说: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把骰子挪到了看不到的地方。
哥德尔(右)和爱因斯坦
上一篇: 濒危动物的”诺亚方舟“
下一篇: “吸血鬼”的真面目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