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子内,两个电子不可能处在相同的状态中。发现这件事的人就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他的这一发现是从研究玻尔的原子模型开始的。
1922年6月,泡利来到哥廷根听玻尔讲座,玻尔介绍了他在建立原子模型时的一些的思考,也介绍了索末菲对这个模型的修正。会后,泡利的导师索末菲提醒他:“要多留意2、10、 18、 36、 50...这一组数,有可能从中发现点什么。”玻尔的讲座及索未菲的提醒,对泡利的新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玻尔-索末菲的原子理论遇到了瓶颈,它不能解释“反常塞曼效应”。
泡利试图给“反常塞曼效应”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而他的研究一直没有进展,直到他看到了卢瑟福手下的研究生斯托纳1924年10月发表在英国《哲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原子能级中电子的排布”。此时泡利的研究豁然开朗,终于发现了那一串数字的秘密。
1925年3月21日,泡利以“不相容原理”为题,把他的论文发表在德国物理杂志上,当时他年仅24岁。
刚开始时,泡利的这一原理没有立刻引起人们的注意,事后的发展却证明,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随着物理学的进展,人们发现泡利原理适用于所有符合费米统计规律的粒子,即费米子。
1940年以后,泡利进一步证明, 这个原理可以从相对论波动方程中推导出来。泡利原理在发表的20年之后,被人们重新提起,泡利因此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提名泡利的正是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认为不相容原理为发现自然新规律做出了重要贡献,是20世纪物理学中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上一篇: 世界智库——罗马俱乐部
下一篇: 从青蛙腿到伏特电池——伽瓦尼和伏特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