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堂 - 专家视角

致敬老一代科学家 向郑儒永院士、黄河研究员学习!

来源:颗粒在线 1406 2019-04-05

2019年4月2日,88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郑儒永院士和90岁高龄的老伴黄河研究员,在微生物所和国科大相关人员的见证下,将毕生积蓄150万元捐献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永久性“郑儒永黄河奖学金”,用于激励青年学子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负时光,努力向上。

郑儒永院士,我国著名真菌学家,1931年出生于中国香港,父亲是我国著名金融家、银行家郑铁如先生;1953年大学毕业分配至中科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历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真菌协会亚洲国家发展真菌学委员副主席等职务。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科大博士生导师。

郑儒永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高等植物中的内生毛霉,首次报道了我国特有的人体病原毛霉新种和新变种;1987年主编完成《中国真菌志—白粉菌目》,成为国际公认的白粉菌目检索书。时至今日,郑儒永关于白粉菌科的属级分类系统,仍保持国际领先水平。1999年,郑儒永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儒永院士的老伴黄河研究员,出生于1929年,福建永安人,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农艺系,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学习。毕业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参与筹建中科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师从林传光教授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主要科研领域为马铃薯晚疫病研究,后期参加毛霉组的生理生化分类研究。黄河先生与郑院士一样,同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资深科学家,如今已有90岁高龄。

郑儒永先生毕生致力于真菌分类系统的合理化与完善,其多项科研成果,曾获得中科院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她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硕果累累,在真菌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工作需要,她最离不开的就是显微镜。

郑儒永院士长期致力于真菌分类系统研究,由于在显微镜前忘我工作,郑先生患上了骨质疏松和腰椎半滑脱症。2004年,她的脊柱被“钉上”了2根钢柱和9颗钢钉,医生告诉她每天只能坐1个小时,其余时间只能站着或躺着。

73岁的她垫高了办公桌和实验台,每天站立工作8个多小时。这一站,就是15年。她的丈夫——黄河研究员,致力于马铃薯晚疫病研究。夫妇二人同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资深科学家,被誉为“神雕侠侣”。

在这对科学界的”神雕侠侣“之前,我国还有很多科研工作者和学者捐出了他们的大笔积蓄用于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她们均已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古稀之年却仍旧选择这么做,这是为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她们心里的话。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往今来,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的照明灯;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为国家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学者。他/她们地精神正如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所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向他/她们致敬!向他/她们学习!


全文综合自中科院之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新华视点。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