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形成原因程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防治大气污染,人人有责。
重污染天气来临时,大家都会抱想政府和企业没有搞好环保,污染治理不当,但很多人“打瓶酱油也开车”,不节约用电,这些行为都会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每个人因此也成为环境的加害者。
人人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的制造者,是时候直面污染严重的“现实”了。
面对重污染天气,抱怨、急躁是没有用的,我们每个人的微小行动都关乎环境质量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环保的生活理念,从小事做起,少开天车,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杯水,多种一棵树,在外餐饮后打包带走剩余食物......这些小小的行为聚合起来,将节省多少资源,减排多少废物!
一、企业家应带头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家(企业)应该提升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将保护环境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根植于企业文化中,在日常生产中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履行作为公民的基本职责,校照相应的规定建设污荣治理设备,做到连续稳定达标排放;保护环境不是“各自打扫门前雪”那么简单,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共同努力,要在做好自身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下,督促上下商企业履行保护环境责任爱积极转型,加大绿色环保型产品研发投入,从生产工艺入手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重点的全过程治理,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赢,股行企业环境责任。
二、公众如何参与大气环境保护
公众参与是保护环境的必要途径。普通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有以下几种方式:
(1)参与决策。
公众根据本单位、本社区、关部门防治污染的政策法规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2)参与监督。
对单位或个人的环境违法行为,比如,汽车尾气管黑烟、露天烧烤等,都可以向街道、区、市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举报。也可以拨打全国统一的环保投诉热线电话12369。
(3)参加听证。
积极参与环境听证,对污染防治的各种立法以及可能影响到环境的各种建设项目,充分发表意见建议。
(4)从我做起。
每个公民都要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支持污染防治工作。
三、绿色出行
绿色驾驶,减少开车,搭乘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淘汰老旧机动车,选购清洁燃料或小排量环保汽车等均可为降低PM2.5污染出一份力。
(1)车辆应定期检查和保养。
经常性的检测不但可监督车辆的排放状况,使车辆处于正常达标状态,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发动机运行当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排除各种故障,使车辆经常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尤其是发现汽油车出现异味或冒蓝烟、柴油车冒黑烟、OBD指示灯亮、尿素指示灯亮等现象,应及时排查原因并进行维修。
(2)合理控制行车速度。
车辆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车辆的行驶速度有着很直接的关系。保持正常行车速度、减少息速时间、不猛然加速或减速都有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正确使用燃料。
在车辆使用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制造厂商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燃油标号加油;同时,尽最到汽油质量有保证的正规加油站加油,自觉使用有质量保证的燃油。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推产使用清洁代用燃料。
(4)不要驾驶“黄标车”违规上路。
黄标车指尾气排放污染量大,浓度高、排放稳定性差的车辆,即贴有黄色环保标志的车辆。其体来说,主要是指国Ⅰ(不含)水平以下的汽油车、国Ⅲ(不含)水平以下的重型柴油车。一辆“黄标车”单车排放量分别是国I、国Ⅱ、国Ⅲ和国Ⅳ车的5、7、14和20多倍。
(5)老旧机动车要加快淘汰。
老旧机动车是指使用6年及以上且未边到现行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标准的载客汽车、载货汽车和专项作业车(不含黄标车)。重点鼓励重型柴油车和国Ⅰ、国Ⅱ的私人小客车淘汰更新。
研究表明,目前使用8年以上的车辆仪占北京市机动车总量的26.6%,但其污染物排放量占到全市机动车排放总量的60%。
四、绿色生活
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治理空气中的PM2.5污染和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是一致的,最重要的是减少污染物排放。
应当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做起,倡导绿色生活和消费模式,抵制过度消费,大家都可为减轻空气污染和降低空气中的PM2.5浓度尽份力。
(1)倡导绿色生活的原则。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生存。
(2)节约用电。
我国约73%的发电量还是依靠燃煤电厂,因此,日常生活中尽量节约能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空气的污染,减少PM2.5的排放。
比如空调冬季设置在20℃、夏季在26℃;购买节能冰箱等高效低能耗电器;使用节能灯,做到人走灯灭;电器不要待机,随时关紧电冰箱门等。
(3)杜绝露天焚烧。
露天焚烧秸秆、垃圾、落叶等,会产生大量的烟雾,直接影响大气能见度,对交通和飞机起降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会导致空气中PM10、PM2.5浓度显著增加,应杜绝露天焚烧。
又如,对一些与现代文明相背离且对广大人民群众有害的传统文化习俗,诸如过量燃放烟花爆竹,采取一些节制的态度。
本文节选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编著。
上一篇: 粒度分布测试中浓度对结果有什么影响?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