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物进入大气之后在传输过程中,由于积聚、凝结、碰并①、化学反应和吸水等作用而发生变化,最终通过干沉降和湿沉降从大气中被清除。
①碰并(coagulation):云(雾)中气溶胶小粒子因相互碰撞、并合而形成较大粒子的物理过程。
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滞留和传输主要取决于其沉降速度与去除方式(包括凝并、沉降、雨除与冲刷等)。
粗颗粒物由于重力沉降作用大而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不长,除特殊的气象条件(如沙尘暴天气)之外,不能长距离输送,细颗粒物则不然(表1)。
表1: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沉降速度、滞留时间与去除过程
粒径相差一个数量级的颗粒物的沉降速度相差均在两个数量级以上。
粒径>1微米的颗粒物由于重力作用而很快沉降下来,粒径≤0.1微米的颗粒物沉降速度极低,但通过凝并与成核作用而很快长大,虽然不能直接从大气中清除,但可以改变颗粒的大小和形状,而后通过其他机制去除。
粒径为0.01微米的、原始浓度为105个每立方厘米的颗粒物经过30分钟即可减少一半;而粒径为0.2 微米、原始浓度为103个每立方厘米的颗粒物,需经过500小时才能减少一半。
一、区域传输对细颗粒物污染具有显著贡献
PM2.5是非常典型的区域性污染物。
以2014年北京市PM2.5源解析结果为例,全年PM2.5 来源中区域传输贡献约占28%~36%,特殊重污染过程中,区域传输贡献可达50%以上。
有研究基于CAMx空气质量模型的颗粒物来源追踪技术(PSAT)定量模拟了全国PM2.5及其化学组分的跨区城输送规律,建立了全国31个省市(源)向333个地级城市的PM2.5及其化学组分传输矩阵。
基于此传输矩阵,从区域、省、城市3个空间尺度解析了PM2.5及其主要组分,包括一次细颗粒物、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的空间来源。
结果表明,跨区域传输对重点区域、省及京津冀典型城市的PM2.5污染均有显著贡献,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及成渝城市群PM2.5年均浓度受区城外省市的贡就分别达到22%、37%、28%、14%;海南、上海、江苏、浙江、吉林、江西等省PM2.5年均浓度受省外源贡献超过45%;北京、天津、石家庄PM2.5年均浓度受省外源影响分别达到37%、42%、33%。
二、细颗粒物污染的区域传输因不同地区、季节、污染时段而异
PM2.5的区城传输与地区、季节、污染时段等因素有关,其空间来源解析结果因不同季节、污染时段而异。
以北京市为例,在不同季节、污染时段,区域传输的贡献率变化较大(8%~72%)。其中,秋、冬季区域传输额贡献相对较小(8%~56%),春、夏季区域传输额贡献相对较大(39%~72%)。
在同一季节中,随着污染程度的加重,来自区域传输的贡献增加。
轻度污染时段(PM2.5日均浓度小于75微克每立方米),区域传输的贡献在8%~41%;重度污染时段(PM2.5日均浓度大于150微克每立方米),区域传输的贡献在28%~72%。
该结果表明,区域传输对PM2.5来源的贡献显著,且在特殊重污染过程,区域传输贡献增加。
要改善空气质量,急需切实开展重污染时段预报预警和区域联防联控,削减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细颗粒物的传输过程
本文节选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编著。
上一篇: 光透法粒度测试原理是怎样的?
下一篇: 样品通过多少目筛中“目”是什么意思?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