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堂 - 百科

大气污染类型(一):烟煤型污染

来源:颗粒在线 1651 2019-03-10

20世纪30年代以来,全世界主要的发达工业国家大都曾经历过烟雾横行的时期,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大气污染公害事件,例如比利时默兹河谷事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事件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采取了有创新精神的管理改革和应对措施,也引发了能源替代和技术手段的创新。


1956 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清洁大气法案。


之后,其他工业化国家也由于类似的原因制定了一些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法规。


这一时期的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人们开发了大量消烟除尘和脱硫技术,直到现在,这些技术仍在不断革新。


19世纪初,英国伦敦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和工业中心进入急速发展期,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剧增,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形成灰黄色烟雾,严重影响着当地的大气环境。


此后的100多年间,伦敦在冬季发生过多起严重空气污染事件,被冠以“雾都”的名号。


1952年12月爆发的“伦敦烟雾事件”是和平时期英国伦敦遭受的最大灾难,也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伦敦烟雾笼罩下警察戴口罩执勤


当时伦教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


从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连续数日寂静无风,从居民炉灶和工厂烟囱排放出的烟尘和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不仅大批航班取消,甚至汽车白天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开着大灯,直至12月9日烟雾被狂风驱散。


烟雾笼罩下汽车在白天要开着大灯才能行驶


在事件发生期间及其后一周內,伦敦市区死亡人数激增,与历年同期相比多死亡3500~4000人,死亡原因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及心脏病为最多。


通过分析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浓度高达3600微克每立方米和粉尘浓度高达4500微克每立方米,死亡人数与这两种污染物的浓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据统计,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


回顾


英国矿日持久的除烟运动


1648年,伦敦人因为深受煤烟的伤害而请求国会禁业从纽卡斯尔进口煤炭,但未能获得成功。


1661年,约翰·伊夫林发表了他对伦敦烟雾的精彩控诉:《防烟》(又称消散了的伦敦烟雾)。


至18世纪末,英国已着手用煤来制造天然气。


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煤炭消费不断扩张,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


1845年、1853年和1856年的立法已经包含了许多与减少煤烟有关的条款。


与地同时,在许多城市已经采取了地方性的行动,曼彻斯特就是其中一个领先的范例,1844年一项新的控烟条款被纳入曼彻斯特的警察法案,这遥遥领先于其他任何国家立法。


然而,有评论指出,在这一时期类似的条款并未能够让政府采取减少煤烟的足够行动,在英国的工业园区,支气管疾病悄然变成了最重要的致死原因。


1952年12月伦敦烟雾事件后,为了避免污染悲剧再次发生,英国政府于1953年组建委员会,专门调查事件的成因并制定应对方案。


烟雾弥漫下著名的“伦敦塔桥”(一)


1956年,英国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清洁空气法案,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并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城市居民改造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并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可以产生烟雾的燃料。


从1954年到1967年,英国的烟雾排放总量出现了稳步下降,这是能源、燃料的燃烧方式以及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实施等各方面变化的综合反映。


在1957年之后,家用器具的烟雾排政量在无烟区的立法影响之下也有所下降,可是家庭的烟雾排放量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仍然超过了工业排放量。


烟雾弥漫下著名的“伦敦塔桥”(二)


在接下去的几十年间,随着控烟区范围的逐步扩大,燃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逐渐减少,空气明显好转。


在大气污染问题中具有代表性的烟雾一词即来自英文“smog”。


1905年,亨利·安东尼·德辅在参加公共健康会议上递交的报告《雾与烟》(Fog and Smoke)中第一次使用了词汇“smog”,即smoke+fog:烟+雾。


1905年7月26日,伦敦报纸《每日画报》引用了德辅的话,“不用科学就可以看见大城市中产生了些以前没有的东西,就是烟雾(smog)。”第二天,报纸称“德辅博士为公众做了贡献,为伦敦雾制造了新词。”


本文节选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编著。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