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气环境污染可谓“危害众生”,不论是从事何种行业或身居何处,治理大气环境污染都同样重要。
雾霾前后的城市街景对比
大气环境的持续恶化和蔓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雾霾成了流行的词语,灰霾、重污染天气、颗粒物、细颗粒物、细粒子、大气气溶胶等专业术语也已成为日常词汇。
2011年秋,细颗粒物(PM2.5)①进入公众视野时,媒体用词还是以雾霾为主,之后灰霾、细颗粒物、PM2.5、 气溶胶等频繁出现。
①造成我国重污染天气的“元凶”之一PM2.5 已为公众所熟知,针对PM2.5在媒体上和学界有“可入肺颗粒物”“细颗粒物”“细粒子”等各种表述,比较混乱。
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曾就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征求意见。
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有关名词术语定义,本报告中的细颗粒物即指PM2.5。
通常,学术文献中使用PM2.5较多。
在中国知网搜索,标题含有雾霾或PM2.5的报道和论文已各近8000篇,气溶胶的近6000篇、灰霾和细颗粒物的各千余篇,较短的时间内便已衍生出大量的文献。
针对与细颗粒物有关的我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媒体更多的还是使用了雾霾一词。
网络上流传的雾霾打油诗
(1)2003年以前,国人对雾霾的印象还比较淡薄,公众在大气环境方面的注意力都被沙尘暴吸引。
其实美国环境保护署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全球首个大气环境质量的PM2.5标准,引起了广泛争论并引发相关利益集团提起诉讼,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于2002年裁决该标准是合理的。
(2)2004年,媒体报道称美国航空航天局在中国上空监测到了一片“褐色的云”②。然而,此时人们还很少听说雾霾这个词。
中国大地上空的雾霾卫星图(2004年)
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自1999年随卫是Terra发射以来,一直致力于观测地球表面情况,科学家据此了解全球候和环境如何相互作用。
媒体报道它们发布的中国雾霾图片,即是指被MODIS从太空中捕提到的一些可显示大范围雾霾情况的卫星云图。
(3)2005年,国内媒体报道里开始出现雾霾的字眼,但只是在专家报告中带而过,和“强对流天气”、“龙卷风肆虐”放在一起,没人注意。
其实,当年广东的雾霾时间已经有100多天,但大家依然以为那只是雾,没有把它们分清楚。
雾和霾的直观区别
(4)2006年,当外国媒体已经开始热切关注雾霾对中国经济和奥运会的影响时,国内媒体把雾霾当作“罕见大雾”报道,关心这种天气对交通的影响,但有关基础研究早已登场,学术论文库里关于雾霾或PM2.5的论文逐渐增多。
雾霾天气除了对陆地交通造成影响,也常常使得飞机航班延误
(5)2007年,国外专家开始研究中国雾霾的影响,硅谷小伙子开始看重雾霾商机准备建生态大楼,日本抗议雾霾往他们那里飘。
日本东京也曾出现雾霾天气,但与中国无关
(6)2008年,几个外国运动员戴着口罩到北京参加奥运会,有媒体报道说他们“侮辱中国公众”、“居心叵刻”。
最后他们向北京奥组委递交道歉信,还对全中国人民公开道款。同年,美国大使馆开始更新每日北京PM2.5的数据。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口罩事件,图为戴着口罩下飞机(北京首都机场)的一名美国自行车运动员
(7)2009年,国内开始有人关注美国大使馆发布的北京PM2.5数据,当年最高值达到712微克每立方米。
媒体依旧大多将此作为天气预报来报道,由于缺乏详尽的认识和理解,研究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时,是否纳入PM2.5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
PM2.5在2009年后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8)2010年,有关媒体开始提醒公众雾霾可能造成健康威胁、但措辞谨慎,说的是雾的危害:“雾的出现将会诱发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气象专家提醒相关地区人们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外出戴上围巾、口罩,保护好皮肤、咽喉、关节等部位。尤其提醒对环境敏感的人注意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口罩成为雾霾天出门必备的利器
(9)2011年,国内有关机构质疑美国大使馆的雾霾数据不准确,媒体报道有“干涉内政的又一根大棒”、“空气质量数据不能看美国使馆监测”、“PM2.5不重要,PM10才关键”等,那时PM2.5还未被列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指标。
美国驻中国大使馆
(10)2012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了空气质量指标,各大城市进行试点监测。
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2012年12月15日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特刊上的《2010年全球疾病、伤害及风险因子负担研究》称室外空气PM2.5污染每年造成全世界逾320万例过早死亡和逾7400万健康生命损失,2010 年在我国则导致了120万人过早死亡以及超过2500万健康生命损失,由于兼具重要性和争议性,引起广泛关注。
(11)2013年,雾霾在全球气候和能源领城话题事件盘点中“一举夺魁”。
年初,京津冀地区首先遭遇严重雾霾天气;10月份以后,哈尔滨、苏州、上海甚至三亚等地不幸蒙霾,彼时,从东北到华南全部“遇难”。
据统计,在2013年,中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之最,创下历史纪录。
2013年9月开始,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减排、控车、降尘成为主要的降霾手段,投入力度和行动力度前所未有。
雾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
(12)2014年,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
“两会”期间,北京市政府称将投7600亿元治理PM2.5,“2017年不能实现空气治理就提头来见”。
雾霾治理逐渐成为人民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
(13)2015年,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引发热议。人们将目光投向雾霾的危害:致病甚至致癌。
柴静和她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曾引发全民热议雾霾
2015年12月,北京市应急办发布空重污染红色预警,启动预警措施,这是北京第一次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
(14)2016年,媒体持续关注治霾进展和效果。
随着治理力度的持续加大,大气环境从优良天数、重污染天数、全年PM2.5浓度等指标看呈明显改进趋势,但是冬季重污染天气问题仍然突出。
针对秋冬季雾霾天气不见明显减少问题,“到底是人厉害还是风厉害”这一话题被多次提及。
风成为雾霾天里人们“唯一”的期盼
(15)2017年,“集中攻克雾霾成因,该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与此同时,随着相关措施力度越来越大,“加强环境保护是不是会影响GDP(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发展”等话题受到关注。
雾霾与GDP之间的博弈
总体上,近年来与此有关的报道层出不穷,涉及的相关话题也十分广泛,就重点而言,人们关注的就是其中的细颗粒物(PM2.5),内容上大都与它从哪里来及成因、有哪些危害及如何防护、治理措施及效果如何、什么时候能达标等有关。
随着报道的广泛和普及宣传的深入,尽管不能说人们对当前细颗粒行染中的各种基础性问题已经有非常详尽的理解,但大致上已一定程度地了解了问题出在哪里,也都能把握它的严重性,对可行性对策措施的轮廓也比较清晰,普遍认识到雾霾或大气环境污染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需要系统化、体系化、常态化的长期努力才能加以解决。
我们应与雾霾为敌,共同努力攻克它
颗粒在线根据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上一篇: 驱散雾霾只能等风来?雾霾可怕,谣言更可怕
下一篇: 颗粒词条 | 什么是颗粒?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