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在线讯:“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参与的世纪大考,我国应该如何“应考”,并考出理想“成绩”?多位院士专家对此建言献策。
“能源革命是‘双碳’大目标下的一环,我们早期的布局并不落后,新的大格局下要重新思考,范围还要扩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认为,“双碳”的实现首先要有顶层化的系统设计。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表示,能源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气候、国家安全等主要维度都有重要影响。以能源为核心的系统,内部是相互关联、耦合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系统。
“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能源和各个维度间的内在联系,决策时就会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这也是能源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双碳战略也是如此。”谢克昌表示。
在他看来,建立以能源为核心,并广泛关联经济、社会、气候、生态环境、科技政策等维度的开放性大数据体系,对于破解能源问题非常必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贵瑞表示,“碳中和”在全球意义上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自我修正的表达,同时还是人类在地球生物圈演变过程中的干预行为。
为此,他指出,在全球尺度上谈“碳中和”,需要理解“如何重塑自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通过人类全球规模的巨大生态工程调节环境”“我国应该怎么办”三大问题。
要以技术为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表示,对我国而言,“碳中和”是经济社会的系统性转型,不能仅依靠行政和资本的力量,一定要依靠技术的力量,建立一个完整、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这是我们科技界重大的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则表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走向“碳中和”的关键,对保障国家电力安全、能源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
概括而言,这需要纵向的发、输、配、用和“源网荷储”协调规划,横向多能互补,发展多种类型的商业化储能技术,调动各种灵活性资源。“目的在于安全、可靠、灵活地供电,在极端情况下保证供电安全,在常态下确保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杜祥琬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指出,能源领域特别是电网领域的数字融合深度远远不足,人工智能的算法、大数据理论刚刚起步,仍有大量“卡脖子”技术等需要攻关,体制机制有待创新。
“绿色金融”大有可为
中金公司首席执行官黄朝晖表示,发展绿色金融,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本要素等向“碳中和”领域流动,助力产业转型,还能推动建立碳市场的管理体系和交易机制,促进碳市场加快形成。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彭文生认为,有3种手段可以促使经济主体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一是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清洁能源的使用成本;二是依靠碳定价增加化石能源的成本;三是依靠社会治理,如文化、制定绿色标准等非价格手段。
彭文生认为,依靠技术进步对经济是正面推动,将带来更多发展机遇。而依靠碳价格,对经济是负面拖累,会增加当前经济运行成本,但也能引导更多资源进入清洁能源领域。他认为,公共政策的干预是决定碳价格在多大程度上引导相关技术进步的关键。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