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建设将带动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路径,成都要做好PM2.5与臭氧防治协同、蓝天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NOx与VOCs减排的协同,会为大气污染防治不断贡献出‘成都经验’。”
贺克斌很忙。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是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的权威专家。教学之外,他还承担着国家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专题,从事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污染源识别与管控研究。可以说,当前中国环境治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区域中,都有他的身影。
这五年,贺克斌的行程单上,成都是“热点”之一,最多的时候,一周来了三次。贺克斌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但密集来成都,并不仅仅为了回家。
他是成都大气污染治理的深度参与者和见证者:
从214天到287天,这五年,成都的优良天屡屡刷新纪录;
从63微克/立方米到43微克/立方米,这五年,主要污染物PM2.5的年均浓度持续降低;
这五年,成都更是首次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2019年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国务院通报奖励
……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贺克斌
在贺克斌看来,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是一个个“五年规划”串起来的,站在“十三五”末的时间节点,PM2.5降幅指标和优良天数指标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成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下一个五年,成都关键是要做好PM2.5与臭氧防治协同、蓝天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NOx与VOCs减排的三大协同,为大气污染防治贡献更多的‘成都经验’。”
为成都首次全面消除重污染天献策
1980年夏末,从成都一路向北,踏入清华校门的贺克斌可能完全没有预料到,自己所选择的“环境工程”这门新兴学科之路,会一走就是30余年。
“从2013年以来,成都的主要污染物PM2.5浓度就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但是前两年下降速度较快,到2016年下降速度便处于相对瓶颈阶段,这说明治理难度越往后就越大。”贺克斌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件趣事:去国外开会回来的摆渡车上,有人有感于发达国家某些地方不及国内,比如Wi-Fi信号,“我去吃一碗拉面,十块钱一碗的那种店,Wi-Fi信号都很好,还是免费的”。旁边有人叹口气说,“今儿这空气质量又不怎么样,咱就是这点还不如人家。”
怎么才能啃下PM2.5这块“硬骨头”?贺克斌明白,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相对闭塞的盆地地形,常年处于静风少风的气象状况等,使得成都的先天扩散条件较差,面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巨大挑战,成都如何破题?
2017年6月,成都正式出台《实施“成都治霾十条”推进铁腕治霾工作方案》、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邀请了国内顶尖环境领域专家团对成都大气“把脉问诊”,共同打响蓝天保卫战。事实上,每一微克污染物浓度的改变,背后都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产业转型、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等。这其中,专家团的“把脉问诊”,是“对症下药”的重要支撑,而贺克斌,就是智囊团中的一员。
“对现在的大气污染治理形势来说,仅仅靠限产限行是不够的,要代之以精准管控,利用大数据和高科技手段开展源解析。”2017年11月5日,四川出现秋冬季第一次区域性污染过程,四天后,贺克斌走上了“四川省推动绿色发展专题研讨班”讲台,为家乡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带来前沿的操作指导的同时,也提出了科技治霾的新举措。
差异化、精细化、动态化,这几个关键词在2018年6月召开的2018成都科技治霾国际峰会上,再次被贺克斌提及,这也成为成都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的关键词。同年10月,贺克斌接过成都市大气复合污染研究和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聘书,更是频繁往返于北京和成都之间,带领团队助力成都大气污染防控年度工作方案、夏季臭氧污染防控专项行动方案以及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控攻坚方案等等。最频繁的一周,贺克斌来了三次成都,“空中飞人”的称号也成了成都环保领域对他的别称。
作为成都大气污染治理的“把脉问诊”者,贺克斌如何评价成都这5年的成绩?
当回答记者这一问题时,贺克斌用一组数据来回答:从2016年到2019年,成都大气环境改善幅度非常明显,优良天数从214天增至287天,PM2.5年均浓度降至43微克/立方米,首次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
同样是在飞机上,前排的两人在寒暄,“好像这两年空气质量变好了?”“是啊,我这一个冬天都没戴口罩。”再次扮演了“偷听者”角色的贺克斌,偷偷笑了,“这说明市民认同成都空气质量的改善成效。”
“回家的感觉真好!”
公园城市示范区让成都更“安逸”
记者发现,作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领域权威专家,无论贺克斌出现在哪里,“PM2.5该怎么降”“雾霾什么时候能治好”都是被提及最多的问题,而最近两年,他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城市如何更美好宜居环境”上,而成都曾被他多次提及。
2019年4月22日,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在“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举办,贺克斌是重要嘉宾之一。一年后的10月,同样是在天府新区,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如期举行,贺克斌再次作为重要嘉宾进行演讲。
相同的地点,相同的背景下,贺克斌演讲的内容却发生了变化,从探讨“公园城市理念下对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延展到了“以公园城市理念推动蓝天与低碳协同发展”。看得见的时间跨度内,看不见的却是成都营城理念的创新前行。
时钟拨回到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以此为起点,成都接连成立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设立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创办公园城市论坛,一系列举措是为了在公园城市理念的总纲下,和名家大咖一起畅想未来城市理想形态。贺克斌就是受邀参与公园城市专题的名家之一。
贺克斌很快意识到,“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需要系统性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强绿色生态建设,更要突出人、城、境、业相互协调统一的和谐关系以及共同呈现在空间上形成的大美城市形态,而居于其中的“人”的感受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公园城市的核心价值,在于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和不忘初心,建设城市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去实现一个经济指标,更是要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好。”2019年4月22日,贺克斌在首届公园城市论坛上的这番表态,在彼时还被视为是对公园城市理论研究与路径探索。时隔一年之后,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基于成都近年来对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探索和实践,贺克斌更是肯定“公园城市将是未来城市建设新路径”。
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回顾近几年成都的建设成效,贺克斌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成都的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开始提速,在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上的协同性更强了,意味着从源头和治理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化,稳定性更强。”贺克斌告诉记者,更进一步的还能感受到,沿着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成都生态环境改善的广度和深度在逐步拓展。
每次来到成都,贺克斌都有“回家的感觉真好”的感慨,虽然每个人心中的生态宜居城市各有标准,但在贺克斌个人的理解中,一句成都话非常贴切,“安逸!”在他看来,让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变得更加绿色宜居和美丽幸福,这也正是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值得共同努力的目标。
共绘蓝图向未来
成都如何率先走向“三个协同”贡献“成都经验”?
如果说过去30多年来,贺克斌的学科,解锁的都是眼下的困境,站在“十三五”末的时间节点,他的目光早已投射到下一个五年,瞄准的则是“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面对接下来“十四五”时期大气治理的新特点,贺克斌有着怎样的治理方案?
在刚刚过去的10月,贺克斌几乎保持了每周一次的频率来成都,“十四五”期间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思路和2050年要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思路,是他密集提及的话题。
“在‘十四五’乃至今后,到了要动结构才能实现更多减排量的时期,‘伸手能摘到的苹果’已经摘得差不多了,往后可能要‘搭个梯子’才能摘,甚至要‘放个猴’帮你摘。改善的幅度在一点点收窄,难度越来越大,也更需要城市下决心,久久为功。在公园城市理念和实践推动下,成都应该比别的城市更快达成共识,走上协同的道路。”
贺克斌说,面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这对今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成都、重庆两地需要加快步伐,加强协作,在持续加强末端控制措施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交通结构调整等方面持续采取强力减排措施,更重要的是深化碳减排,“公园城市建设将带动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路径,成都要做好PM2.5与臭氧防治协同、蓝天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NOx与VOCs减排的协同,会为大气污染防治不断贡献出‘成都经验’。”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