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分享

取消

低碳技术掀投资热浪 气候科技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期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23-06-15 1031

  颗粒在线讯:6月14日,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下称“碳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圆满闭幕。

  此次碳博会以“走向碳中和之路”为主题,展出面积近10万平方米。同期举办“低碳智慧出行展”,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

  作为一场国际性盛会,碳博会充分发挥上海在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方面的领先优势,全面展现低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探索方向,积极促成绿色低碳政企对接和产学研合作,共同促进社会各界经验实践交流与分享,成为上海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创新举措,为全国乃至全球打造示范引领标杆。

  碳捕集技术引发投资商关注

  碳博会上,上千个低碳技术和产品中,与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储能技术有关的解决方案和产品成为热点。

  “我们这堪称全场最热门展台之一,过来咨询的企业、投资机构络绎不绝,三天已接待超过10余家投资机构。不少机构表达了想在脱碳产业链方面开展合作的意愿。”中国船舶711研究所环装部孙小军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

  据介绍,此次中国船舶展示的船用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系统CCS,系统性能及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孙小军说,船用碳捕捉系统是由中船711研究所自主研发,且已实现实船安装应用,将引领船舶发展绿色转型。

  在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斯夫”)展台,负责碳捕集(PCC)解决方案讲解的工作人员嗓子已经有些沙哑。

  “太火爆了,虽然只有碳捕集几个字,但咨询的人非常多。”巴斯夫市场营销高级经理茅昱对记者说,“大到发电厂的PCC,小至碳酸饮料装置等食品级二氧化碳生产设备,巴斯夫都能提供相应的碳捕集解决方案。”

  基于碳捕集领域的先发优势,巴斯夫在博览会期间签下大单。6月13日,中船动力(集团)有限公司与巴斯夫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达成深度合作。双方将对不同类型的船舶燃料和船舶动力进行测试,采用巴斯夫的气体处理技术,加速开发船舶碳捕集系统。

  气候科技产业新赛道崛起

  我国光伏装机规模连续7年稳居全球榜首,锂电产量已达到全球总产量的75%,新能源车出口全球第一……业内看来,中国气候科技产业在一些领域已领跑全球。

  “气候科技”是指以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或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技术创新。碳博会上,记者在特斯拉展台看到,除了汽车生产制造环节,特斯拉在能源生产与储存领域也创新不止。2021年,华东首座特斯拉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落地上海,它可以通过能量存储和优化配置,实现本地能源生产与使用的基本平衡。

  2023年4月,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正式落沪。本次碳博会期间,特斯拉现场展示了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的模型,每台Megapack机组可以存储超过3兆瓦时的能量,满足3600户家庭一小时的用电需求。

  聚焦风、光、储、氢,上海电气在碳博会上发布了四大创新成果。其中,储能领域的“500千瓦/3000千瓦时模块化液流电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上海电气表示,要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力争2035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2055年前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发展目标。

  在业内看来,中国的“双碳”发展战略已成为行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安永携手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白皮书指出,在“双碳”大背景下,气候科技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期。在产业、资本等各方合力下,未来“中国创造”必将使得中国气候科技产业成为全球气候科技产业链的关键枢纽。

  低碳经济催生新机遇

  为企业发展提供绿色机遇,各类市场主体抢抓低碳经济的新发力点。为引导中长期资本精准流入绿色低碳优质企业,碳博会期间,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东方证券联合打造的新华碳科技指数正式发布。

  项目组负责人介绍,新华碳科技指数以“科技创新”为主线,重点关注“过程降碳”及“末端治理”,依托碳中和产业链,选择具备良好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的绿色低碳科技上市企业作为样本。

  因看好储能产业,纬景储能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完成《绿色金融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前者将获得80亿元人民币的综合金融支持。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张守川表示,“绿色金融”是该行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将继续探索金融创新助力低碳转型,共谋绿色发展,共创低碳生活。

  “ESG投资理念近年来成为金融投资领域共识,有望在气候科技领域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持续助力。”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外联部主任孙文婷说。

  越来越多A股上市公司正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统计显示,目前逾1700家公司单独编制发布了2022年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相关报告。

上一篇: 多家大型能源企业发布最新技术成果 节能降... 下一篇: 第六届中国(西安)国际3D打印大会在西安举...

【版权提示】(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