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在线讯】未来,中国碳市场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框架,建立健全的排放报告制度,提高交易的流动性。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终于上线了。
7月16日上午,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在北京、湖北和上海同时举办,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主会场宣布全国碳市场启动上市交易。
据了解,开市当日,交易系统中的碳配额开盘价为48元/吨。
“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000家,我们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日前表示。
“今年中国的高层领导多次表扬碳交易市场,这表明碳市场已被视为实现中国气候目标的核心工具。”路孚特首席电力与碳分析师秦炎对《财经》记者表示。
在7月7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赵英民介绍,生态环境部稳妥制定配额分配实施方案,明确发电行业作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市场启动初期,只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采取基准法对全国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分配核发首批配额。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部署,继发电行业之后,未来将有七大行业在“十四五”期间被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
“随着中国碳市场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并与其他国家碳市场连接,可以期待碳市场必将助力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国将成为未来全球碳市场的主要运营中心。”亚洲开发银行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称。
全国碳市场的开市备受瞩目,原因之一来自该市场带来的潜在的巨大机会。据相关测算,从长期来看,全国碳市场交易额将达万亿级别。
业内人士预计,碳市场未来有望给参与交易的各方带来机会。同时,还将给碳市场相关的行业带来投资机会。
从企业层面看,碳市场交易将给相关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以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特斯拉的碳积分交易进行了举例。在连续多年亏损后,2020年特斯拉通过碳积分交易终于实现扭亏为盈。他认为,全国碳市场统一建立起来以后,会给很多绿色企业提供非常大的激励机制。
全国碳市场“十年磨一剑”
7月16日,原定于6月底上线的全国碳交易市场,终于正式开市。此前一天,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开市公告。
“从中国进行碳市场试点开始,很多海外国家就对中国的碳市场非常期待。”吕学都称,“中国碳市场会对全球碳市场运行带来影响,无论对欧盟碳市场还是国际航空碳市场,一旦中国碳市场建立起来以后,与全球市场对接以后,甚至还没有对接,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相关规定,目前,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下称“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未来,将成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
“通过全国碳市场建立全国碳价格,将使污染者意识到他们的碳成本,改变行为。”秦炎对《财经》记者表示。
所谓的碳交易,是指政府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上限以配额的形式分配给每个企业,企业对排放配额自由出售的过程。
西南证券分析称,参加交易的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配额进行调整,如果削减了排放量,就可以出售余量,或是把它存起来备用;如果用尽了现有配额,那就需要购买更多的配额,而超出排放量配额部分的交易通常具有惩罚性质。
回顾中国碳市场建立的过程,可谓“十年磨一剑”。
中国的碳交易从地方试点起步。2011 年10 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
2013年起,七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有效促进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摸索了制度,奠定了相关基础。
2017年,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被提上日程。当年末,经过国务院同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印发实施,要求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进程在2020年9月中国对外公布碳中和承诺后明显加快。2021年初,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宣布全面启动,并进入了加速筹备阶段。7月16日,这一全球最大的碳市场终于正式上线。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国目前取得的成绩显著。”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数据和分析业务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芳对《财经》记者表示,从2011年中国的碳市场建设从地方试点起步开始,历经十年,七个地方试点的累计成交额已超百亿元。
从行业看,全国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超过40%的发电行业先行纳入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总计纳入超2000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覆盖碳排放量超40亿吨二氧化碳。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部署,继发电行业之后,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航空等其他七大行业也将在“十四五”期间被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
赵英民表示,生态环境部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上述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未来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模式加快对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分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
“中国全国碳市场初期仅覆盖电力行业,我们估计每年可覆盖45亿吨的排放量,是欧洲碳市场的3倍。”秦炎对《财经》记者表示:“碳交易的实施及其广泛的覆盖范围可能使中国成为全球领先的碳市场。这将提高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以及欧盟计划提议的碳边境关税辩论中的地位。”
万亿风口潜藏巨大机会
全国碳市场的上线之所以引起资本市场关注,原因之一是其背后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相关分析显示,未来全国碳市场交易空间可达万亿级别。
据《2021-2026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如果我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继续扩展并且纳入更多企业,按照EU-ETS第三阶段覆盖率目标60%来计算,我国未来发放配额总量可达60亿吨-90亿吨,以400%的预计换手率计算,配额的交易量将攀升至240亿吨-360亿吨。为提升企业减排动力,配额发放将日趋收紧,另外换手率大幅提升必然推动配额价格上涨,按照100元/吨的碳价计算,现货市场交易额将位于2万亿元-3万亿元之间。
另据中国碳论坛及ICF国际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全国碳市场的平均价格预期会从2020年的49元/吨上升至2025年的71元/吨,并在2030年增至93元/吨。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市值总规模或将达到2840亿元。
不过,在全国碳市场建立初期,其市场交易规模可能有限。
赵英民介绍,从全国七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吨左右。
路孚特点碳研究团队预计,2021年中国碳市场平均价格为40元/吨,2030 年逐步上升至160元/吨。
“由于目前碳市场的软设计,碳价格水平在初期不太可能高,限制了其对覆盖企业的影响。碳配额也是100%免费发放,企业额外的碳成本是有限的。” 秦炎表示,“从欧洲碳市场16年的运作中,也可以吸取相关教训。由于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积累的大量盈余以及最初的慷慨规则,欧洲碳价格在10多年来一直处于低水平。”
对于上述问题,赵英民近日表示,“目前,在全国碳市场相关的制度设计中,我们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碳价。”
从行业角度来看,西南证券认为,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结合碳交易对各类行业可能形成的影响,可能给五大产业带来投资机会,包括零碳排下的核电、风电、光伏、水电等新能源细分领域及整体产业链、碳检测行业、新能源电动车行业、环保服务及碳消耗板块、绿色建筑等行业。
从企业层面看,碳市场涉及的相关企业也有望收益。孙明春以特斯拉为例,进行了解读。特斯拉在2020年实现了盈利,其去年的净利润不到8 亿美元,但其碳信用收入即卖碳积分的收入则接近16亿美元。这意味着,如果没有碳信用收益的话,特斯拉2020年还将亏损。近年来,特斯拉每年都有碳积分收入,2020年相关收入几乎是2015 年的10倍。
孙明春认为,全国碳市场统一建立起来以后,会给很多绿色企业提供非常大的激励机制。
目前碳交易在中国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与欧盟碳市场不同,中国的碳配额尚未被指定为金融产品。中国的全国碳市场将仅以现货交易开始,只允许覆盖的排放者参与交易,而不允许金融投资者参与交易。这就限制了中国碳交易的范围。”秦炎对《财经》记者表示,相比之下,期货交易是欧洲碳市场的主要产品,自该计划启动以来,金融投资者就可以参与其中。因此,在仅允许现货交易的情况下,中国碳交易的流动性将保持在较低水平。
秦炎认为,未来,中国碳市场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框架,建立健全的排放报告制度,提高交易的流动性。
“碳中和未来将产生超过百万亿人民币的低碳投资需求。”陈芳称,碳金融带来的投资机遇也必将推动碳市场探索远期、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交易,支持碳基金、碳债券、碳保险、碳信托等金融创新,适时发布全国碳市场价格指数,推进形成多层次碳市场,进而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定价中心。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