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行业动态

多方部署推进工业减“碳”增“绿”

来源:经济参考报 1565 2024-01-18

  颗粒在线讯:从召开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座谈会,到试点推行“企业绿码”分级评价绿色工厂,再到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近段时间,多方部署进一步加快我国工业绿色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型工业化推进背景下,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将持续提升,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赋能作用持续凸显。为此,应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挖掘工业绿色发展潜力,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转型技术体系。

  政策部署积极推进

  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近段时间,多方部署进一步加快工业绿色发展。

  工信部近日召开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座谈会,就全面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做出具体安排,其中明确“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统筹推进工业及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围绕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加强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和动态管理,工信部近日发布通知,提出将面向绿色工厂试点推行“企业绿码”,对绿色工厂绿色化水平进行量化分级评价和赋码,直观反映企业在所有绿色工厂中的位置以及所属行业中的位置。目前,“企业绿码”仅面向已获批的国家层面绿色工厂。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我国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3616家、绿色工业园区26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03家,绿色工业园区平均固废处置利用率超过95%。

  一系列着眼于中长期的部署陆续推出。工信部等八部门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我国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工业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13%左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57%。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制定出台加快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数字化和绿色化、现代服务业和绿色制造、绿色消费需求和绿色产品供给等深度融合,支持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船舶、绿色航空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壮大,努力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从相关部署来看,工业领域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构建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动全方位转型、全过程改造、全链条变革、全领域提升,锻造产业绿色竞争新优势,使绿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形态。”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所长赵卫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加快数字化应用赋能

  值得关注的是,深化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应用,正成为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作为上海市重点控排企业,宝武碳业在过往生产中没有对碳排放的结构和数据实现精准掌控,短期内难以测算碳排放分布数据。”宝武碳业副总裁陈敏军说,如今中国联通助力宝武碳业打造了碳资产管理平台,利用5G的广连接和易用性,可以灵活加装碳排查装置,实现对能耗情况的精确感知和管理。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变革,采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深化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应用,赋能绿色制造。

  “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发展正进入密集活跃期,加速从顶层规划走向落地实施。”中国信通院副总工程师史德年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国信通院对700余个数字化转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发展正从单点、局部应用向多领域、多环节持续拓展与深化,赋能场景加快向工业全生命周期延伸与渗透。其中,生产协同增效场景、用能设备管理场景应用渗透度最高。

  从应用成效来看,史德年介绍,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数字赋能能耗降低成效范围为8%至22.3%,数字赋能生产运营成本降低成效范围为12.2%至26.8%。

  聚焦重点行业深挖潜力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但部分重点行业仍呈现粗犷型发展,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

  对此,赵卫东建议,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挖掘工业绿色发展潜力。推动钢铁、煤化工等行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高耗水行业废水、海水和再生水等非常规水高效利用;引导新型煤化工产业与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等产业耦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绿色高端化转型。与此同时,应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转型技术体系,增强创新能力,以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制造。

  赵卫东表示,下一步应瞄准国家绿色低碳转型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研究制定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路线图,布局实施一批节能减碳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鼓励企业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

  史德年认为,下一步应推动数字基础设施承载更多能耗、碳排放数据集算法运用,推动建设更多智能基础设施部件、智能终端与传感节点,让数字底座与绿色底座共同推动全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生产领域创造产业新价值。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