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该电池实际上为半固态电池,仍需使用电解液、隔膜。
在1月9日举办的蔚来NIO DAY上,蔚来汽车发布了能量密度达360Wh/kg的150kWh固态电池。搭载该电池包的蔚来ET7 轿车续航将超过1000km。蔚来汽车表示,该产品将于2022年第四季度上市,并且是选配产品。
有观点认为,蔚来新电池包的推出,或对锂电中游环节造成洗牌。周一早盘,锂电隔膜、电解液个股全线大跌。星源材质、新宙邦、恩捷股份、天赐材料等多只个股跌停。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市场对固态电池冲击现有技术的担忧或将错杀部分优质标的。因为虽然目前主流电池企业对于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等其他技术路径均有储备,但仍然将研发重心放在了三元电池上,固态电池走向量产可能还需要几年。
仍为半固态电池
据介绍,蔚来此次发布的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主要来源于“纳米级包覆超高镍正极”、“无机预锂化硅碳负极”、“原位固化固液电解质”三项创新工艺。其中,“纳米级包覆超高镍正极”工艺指的是将正极表面包覆层做至纳米级薄度,既能抑制电解液的分解和材料的表面相变,提升高镍三元材料稳定性,又不至于锂离子从正极材料的脱嵌;“无机预锂化硅碳负极”是指负极采用硅碳混合材料的同时,使用预锂化技术,解决其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率较大、循环寿命不够、首充效率低(65%-85%)等缺点;“原位固化固液电解质”创新在于原位聚合涂覆技术,即在基膜上进行的涂覆是由原味聚合反应实现,可以改善正负极界面接触,预计原位聚合涂覆用了LLZTO、LATP等陶瓷固态电解质成分,因此叫做固态电池。
那么,这次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布,对电池产业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表述为固态电池,但该电池实际上为半固态电池,仍需使用电解液、隔膜。同时,目前固态电池的市场需求还很低,量产还是件十分遥远的事情。
固态电池,就是用固态电解质代替隔膜和电解液。用于离子传导的介质,从液态变成了固态。固态电池的最大优点是能量密度高。液态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天花板在300Wh/kg左右,而固态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则会高很多,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最高潜力达900Wh/kg。
此外,固态电池更加安全。因为没有电解液,固态电池被穿刺后,不易起火和爆炸。
固态电池被认为是液态电池的下一代技术,不过受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距离规模化量产预计还需要5-10年时间。从技术上看,固态电池的技术路径是 “液态-半固态-准固态-全固态”,半固态电池成为液态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过渡的中间产品。
行业人士指出,电解液含量在10%以下的电池形态被普遍定义为半固态电池。完全没有电解液的全固态电池目前技术上还达不到。而两年内将车用半固态电池实现产业化是有可能实现的。
相信此次蔚来汽车150kWh固态电池的发布,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距离固态电池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化越来越近了。
宁德时代或为蔚来固态电池供应商?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并没有透露蔚来固态电池的供应商。他说,蔚来汽车与固态电池供应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且肯定是业内最领先的公司。
于是,引发了业界对蔚来固态电池供应商的猜想。名单中包括清陶能源、辉能科技、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等。今日,有消息人士透露,宁德时代或为蔚来固态电池供应商。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已和蔚来保持有供货关系。
2019年3月,宁德时代发布消息称,其研发团队攻克高镍三元材料及硅碳负极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率先开发出能量密度达304Wh/kg的电池样品。
2020年5月,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透露,宁德时代在持续对固态电池等技术进行前沿研究和产品研发投入。真正的固态电池需要用金属锂作负极,这样才能提高能量密度。目前车规级的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上还不如锂离子电池。
去年年底,上汽集团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智己汽车宣布,其车型将搭载与宁德时代共同开发的“掺硅补锂”技术的电芯电池,虽然能量密度为240Wh/kg,但续航里程同样将达到1000公里。“硅用在负极,锂正负极都有。”宁德时代内部人士还曾简单解释了“掺硅补锂”技术。
可以看出,宁德时代已在“硅碳负极”和“高镍正极”领域有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储备。
虽然还没有“官宣”,但李斌表示“我们会全力加快量产,我们选择的是最好的、最先进的、能够量产的技术”,还是非常让人期待的!
总之,固态电池已是电池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固态电池市场空间或达到200亿元,成本也会更低。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 让固态再“飞一会”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