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科技前沿

中外学者揭示球体结晶态形貌控制机制

来源:中国科学报 1220 2020-09-25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谭鹏课题组与日本东京大学教授Hajime Tanaka课题组合作,通过实验与模拟结合,首次发现球面拓扑缺陷和球内结晶过程的动力学协同,形成核—壳—表面复合结晶体的形貌控制物理机制,为小尺度自组织结构设计提供了新原理和思路。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物理学》。

小尺度自组织结构常见于自然界和各类人工合成材料,如病毒、纳米颗粒,以及大分子或颗粒聚集体形成的团簇等。以简单的二维球面为例,传统理论认为其表面结构主要由拓扑缺陷控制,如球面上存在12个5度旋转对称的点缺陷。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球状病毒蛋白壳结构的形成,如非洲猪瘟病毒的衣壳结构。然而,球形约束形成的三维结构具有多样性;受到结构体的尺寸、内在对称性等因素影响,如具有正四面体特性的小晶粒也可由堆积效应形成内在二十面体结构。两种方式如何协调控制自组织结构体的形貌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物理机制。

为此,谭鹏课题组利用三维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对球形液滴内胶体粒子的自组装动力学进行了三维实时原位观测,通过控制液滴中的离子浓度,发现三种不同形貌的核—壳—表面复合结构,内核分别为二十面体超结构ICO、面心立方FCC单晶和体心立方BCC单晶,然而其表面结构仍由拓扑缺陷控制。

同时,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三种形貌演化动力学,发现球面拓扑缺陷和体结构内在对称性的动力学协调竞争机制:生长初期由表面拓扑缺陷决定,生长中期阶段的外—内协调决定末态形貌。研究表明小尺度自组织结构的形貌不仅受热力学驱使,而且受动力学调控。

谭鹏表示,这为受限结构体的形貌选择提供了一种新动力学机制,对纳米粒子制备、生物自组装过程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7-020-0991-9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颗粒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颗粒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颗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颗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新闻推荐
COPYRIGHT 颗粒在线KELI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津ICP备2021003967号-1 | 京公安备案 11010802028486号